众力资讯网

​业委会,如何监管?

近年,成立业委会的小区越来越多,许多业委会在后续工作中有效改善了小区面貌、化解了小区矛盾,在小区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近年,成立业委会的小区越来越多,许多业委会在后续工作中有效改善了小区面貌、化解了小区矛盾,在小区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班长之前和大家一起看过的滨湖区华冶水晶公馆,更换绿城物业后,小区在业委会和新物业的共同努力下,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经开区繁华世家业委会通过完成外围停车场的出租运营、收回小区会所和网球场等方式,用公共收益对小区进行全面改造等。

但不可否认,业委会也存在 “监管难、取证难、追责难”的问题,少量业委会甚至因缺乏有效监督,出现资金管理混乱、支出不透明、决策程序缺失等问题,严重损害业主权益,引发矛盾。

▲繁华世家

根据报道,为了解决业委会“监管难、取证难、追责难”的问题,新站高新区瑶海社区试点业委会年度审计制度。

在年度审计中,工作人员发现辖区内一小区业委会主任挪用50万元公共收益用于个人开支,审计报告形成完整证据链,相关当事人被提起司法诉讼后,依法承担了相应法律后果。

瑶海社区的做法极具借鉴意义,既对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又为一心服务小区的业委会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无需在履职之余担心被误解从中牟利。

▲水晶公馆

那瑶海社区是怎么做的?

瑶海社区在区建设发展局的指导下,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在业委会筹建阶段即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纳入议事规则,明确审计费用从公共收益列支。

并进一步在物业管理条例框架下细化业委会财务公开标准、审计程序及违规追责条款,明确业委会的法律责任主体地位,避免监督流于形式。

通过制度设计,形成“规则先行—程序规范—责任明确”的制度闭环。社区管委会牵头从区审计机构库中随机选取第三方审计单位,经业主大会表决后执行审计任务,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专业性与公信力。

审计内容涵盖公共收益收支、维修基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审计结果向全体业主公示,实现“账目可查、流向可溯、问题可究”。

如前文提到的业委会主任挪用50万元公共收益用于个人开支事件,就是该小区在年度审计中发现,该业委会主任存在多次大额现金提取行为,触发审计机制提前预警。第三届业委会据此迅速提起法律诉讼,及时挽回了公共损失。

通过离任审计与司法程序的衔接,当事人受到法律制裁,公共资金得以追回,充分彰显审计监督在事后追责中的实效,也为后续业委会运行做出了警示教育。

▲信息公示

再如该辖区格兰云天小区,物业公司在公共收益使用前,与业委会、业主代表多轮协商,对改造项目的必要性、报价合理性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公共投入精准回应业主关切。

项目确定后,物业公司通过公众号、公示栏、微信群等多渠道公示预算明细及进度安排,施工过程全程接受业主监督,并推行“终身质保”机制。

同步利用部分公共收益开展“邻里百家宴”、困难家庭慰问等暖心活动,让公共资金既改善硬件环境,又滋养社区温情,切实提升居民归属感与幸福感。

实施“双审计”模式,由业委会与物业公司各委托一家审计机构对公共收益进行审计,结果同步公示。针对业主质疑,物业经理公开回应、一对一解答,形成“质疑—回应—整改”的良性互动机制,公共收益使用更加规范透明,业主参与感、信任度持续增强。

总体上看,瑶海社区通过将审计监督嵌入业委会运行全流程,构建起“制度+执行+反馈”的闭环体系,有效破解了业委会“监管难、取证难、追责难”的现实困境,让业委会运行在阳光下,为业主权益筑牢了坚实屏障,让每一笔公共资金都用在明处。

更以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区治理实践,为破解业委会监管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社区治理朝着更规范、更透明、更高效的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