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92%加工垄断!欧盟2000份稀土申请获批一半,急求中方开绿灯​

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一落幕,欧盟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看着美方拿到中方稀土出口管制暂停的“定心丸”,欧盟生怕自己被排除在外

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一落幕,欧盟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看着美方拿到中方稀土出口管制暂停的“定心丸”,欧盟生怕自己被排除在外,连夜开启“密集求见”模式。

当地时间11月5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科威特公开爆料:欧洲企业已向中方提交约2000份稀土出口申请,目前刚过半数获批。为了抢时间,欧盟甚至和中方搭建了“特殊沟通渠道”,就盼着能快点拿到救命的稀土。

这可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关乎欧盟工业命脉的“生死战”。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航天,从智能制造到先进武器,没有它,欧洲的高端制造业就得“熄火”。而中国,恰恰握着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命门”。

2000份申请只批一半!欧盟急疯了,密集约见中方

“再拿不到稀土,欧洲工厂就要停摆了!”谢夫乔维奇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满是焦虑。中美磋商后,白宫高调宣布中方将暂停稀土出口管制一年,可欧盟仔细一看,发现这份“福利”压根没自己的份。

慌了神的欧盟立刻行动起来。10月31日到11月1日,中欧在布鲁塞尔举行“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11月3日,欧盟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政策细节;11月4日,直接向中方索要“通用许可”;11月5日,谢夫乔维奇再度发声,强调“出口程序不能出问题”。

短短一周内,欧盟连番“轰炸”式沟通,核心就一个:求中方放宽稀土出口。要知道,欧洲企业提交的2000份申请,每一份都关系着生产线的存亡。新能源汽车巨头宝马、奔驰的电机制造,空客的航空部件生产,甚至风力发电的核心设备,都离不开稀土。

谢夫乔维奇透露,中方已经同意优先处理欧洲企业的申请,双方官员正通过“特殊沟通渠道”加速审批。但即便如此,仍有近1000份申请卡在半路,这让欧盟坐立难安。

毕竟,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不是临时起意。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正式出台管制措施,不仅限制稀土材料出口,连相关开采、冶炼技术都被纳入管控范围 。这意味着,欧盟想偷偷搞技术复制都没门。

欧盟的焦虑不是没有道理。作为全球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地,欧盟对稀土的需求缺口极大,而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垄断地位,让他们根本没处找替代。有欧洲企业高管吐槽:“现在我们就像等着喂奶的孩子,能不能活下去,全看中方的审批速度。”

92%加工垄断!中国稀土霸权,欧盟根本绕不开

欧盟之所以这么急,根源在于一个残酷的现实:全球稀土产业,中国说了算。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超60%,而加工产能占比高达92%,几乎垄断了从原矿到成品的全产业链。

更狠的是,中国是全球唯一能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且掌握全元素分离技术的国家。尤其是中重稀土,中国供应占比高达99%,而这种稀土正是制造高性能磁材的关键,是新能源汽车、光刻机等高端设备的“心脏”。

欧洲不是没想过自己搞稀土。2024年挪威发现了880万吨的巨型稀土矿,欧盟当时激动地宣称“拿到了绿色革命的钥匙”,结果现实狠狠打脸。这个海底矿藏开采深度超200米,成本是中国陆地矿山的4倍,还伴生放射性元素,处理成本比稀土本身还高。

就算勉强挖出原矿,欧盟也没本事加工。整个欧洲只有爱沙尼亚有一座稀土精炼厂,设备老化不说,最高提纯纯度只能到99.9%,而中国赣州的工厂早已能做到99.9999%的超高纯度。别小看这0.0999%的差距,直接导致欧洲磁材企业的良品率低了15个百分点。

现在欧盟寄希望于爱沙尼亚的稀土和磁铁生产,以及法国的Lacq稀土设施,但这些项目要么产能有限,要么还在建设中。加拿大Neo公司在爱沙尼亚的工厂年产能才2000吨,就算扩产到5000吨,也远远填不满欧盟的需求缺口。

更讽刺的是,欧洲想建稀土加工厂,关键设备还得从中国进口。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分离专利,串级萃取技术让美国都望尘莫及,欧盟想在短期内突破技术壁垒,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就是中国的稀土霸权:你可以找到矿,但你挖不出来、提不纯、用不上。欧媒早就坦言,中方在稀土领域建立的“事实垄断”,让欧盟减少对华依赖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边求中方开绿灯,一边搞“去中国化”?欧盟算盘打错了

一边拿着2000份申请求中方审批,一边喊着要“供应多元化”,欧盟的操作属实有点分裂。谢夫乔维奇在索要稀土的同时,也不忘强调:欧盟要开发本地资源,摆脱对华依赖。

目前,欧盟已经制定了应急计划:提升本地矿产生产、构建多元化供应商网络、建立战略储备中心。可欧洲官员自己都承认,这些计划没有快速解决方案,至少需要10年以上才能初见成效。

挪威的稀土矿就是最好的例子。2024年6月发现时,欧盟宣称2030年能满足欧洲10%的稀土需求,结果快一年过去了,项目还停留在规划阶段。光深海采矿机器人就需要2.3亿美元一台,再加上环保评估、设备进口等问题,真正投产遥遥无期。

就算欧盟真的能在本地挖出稀土、建成加工厂,成本也是个绕不开的坎。德国工业联合会算过一笔账:挪威稀土的开采加工成本,比中国高出420%,这会让欧洲制造的产品失去价格竞争力,直接被市场淘汰。

更重要的是,中方的稀土管制,从来都不是要卡谁的脖子。10月21日,王文涛部长就明确表示,中方的措施是依法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做法,一直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

事实上,中方已经给欧盟开了“绿灯”。不仅建立“特殊沟通渠道”优先审批,截至目前,超半数申请已经获批。这体现的是中国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的大国担当,而不是欧盟口中的“供应胁迫”。

欧盟真正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早年间,他们放弃了稀土产业链的布局,一门心思搞高端制造,如今被“卡脖子”,说到底是自己战略短视的结果。

现在欧盟想两头讨好:既想从中国拿到廉价高效的稀土,又想偷偷搞“去中国化”。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的稀土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几十年技术积累、产业整合的结果。

中方已经明确立场:合作可以,但必须是平等互利的。欧盟如果抱着“既要又要”的心态,一边对中国搞技术封锁、贸易壁垒,一边又想无条件获得稀土供应,那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结语:稀土博弈背后,是实力的较量

2000份申请只批一半,欧盟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中国实力的无奈认可。这场稀土博弈,早就不是简单的贸易争端,而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

中国用30年时间,从稀土开采到技术研发,从产业链整合到标准制定,一步步建立起不可撼动的优势。92%的加工垄断、99%的中重稀土供应、全球领先的分离技术,这些都是中国的底气。

欧盟的困境告诉我们:高端制造不能没有基础产业的支撑,产业链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没有稀土这个“工业维生素”,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对中方来说,稀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筹码,也是促进全球合作的桥梁。我们愿意为合规企业提供便利,也坚决反对将稀土政治化、工具化的行为。

未来,稀土博弈还会继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谁掌握了产业链的核心,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欧盟如果真的想解决稀土难题,与其搞“去中国化”的空想,不如拿出诚意,与中国开展平等合作。

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谁能独善其身。稀土的供应,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欧盟该醒醒了,与其焦虑等待审批,不如放下执念,用真诚换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