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汉文化本身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意义,但部分自媒体对汉文化的过度宣扬甚至扭曲,若走向片面化、极端化,就可能偏离文化传承的初衷,甚至潜藏着将爱国情绪狭隘化的风险,这与真正的文化自信和理性爱国是完全相悖的。
一、正常弘扬汉文化与极端宣扬的本质区别
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如“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等,合理挖掘和传播这些精华,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信,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部分自媒体的“宣扬”却走向了极端:
- 将汉文化绝对化、唯一化:刻意拔高汉文化,贬低其他民族文化,甚至将中华文化简单等同于汉文化,忽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事实,这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割裂。
- 用汉文化制造对立:将历史上的民族交流歪曲为“冲突”,借汉文化宣扬狭隘民族情绪,甚至将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并存视为“威胁”,这种做法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
- 脱离时代搞“复古”:过度强调汉文化的“特殊性”,拒绝与现代文明对话,甚至将封建时代的糟粕(如等级观念、封闭保守思想)包装成“传统精华”,违背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
二、警惕“爱国极端化”的倾向:文化宣扬不能偏离理性轨道
前几年出现的“爱国极端化”,往往表现为将爱国简单等同于“排外”“对立”,用狭隘标准绑架他人。部分自媒体对汉文化的极端宣扬,若沿着这一逻辑发展,可能带来类似风险:
- 混淆“文化自信”与“文化优越”: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珍视自身传统,也尊重他人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而极端宣扬则将汉文化置于“独尊”地位,本质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容易引发文化对立。
- 用文化标签切割社会共识:将是否“认同汉文化”作为判断爱国与否的标准,甚至对多元文化包容者扣上“不爱国”的帽子,这会撕裂社会共识,干扰爱国精神的真正内涵——爱国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而非对单一文化的偏执。
- 被流量驱动的“伪传承”:部分自媒体宣扬汉文化,并非出于对传统的敬畏,而是借“文化”“爱国”之名博眼球、赚流量,刻意制造争议话题(如炒作“服饰之争”“习俗优劣”),这种商业化、极端化的操作,只会消解文化传承的严肃性。
三、正确的文化传承:在包容中彰显自信
对待汉文化,应坚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其置于中华文化整体框架和现代文明语境中传承:
- 立足多元一体:明确汉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财富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弘扬汉文化应与尊重、保护其他民族文化并行不悖,共同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 融入时代发展:挖掘汉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理念(如“民为邦本”与人民立场、“守正创新”与改革精神),让传统智慧服务于当代发展,而非将其作为隔绝现代文明的“壁垒”。
- 理性表达爱国:爱国情怀应体现在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上,而非通过文化偏执或对立情绪展现。真正的爱国,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国家进步,这与弘扬包括汉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在统一的。
总之,弘扬汉文化本身无可厚非,但一旦被极端自媒体带偏,走向片面化、对立化,就会偏离文化传承的正轨,甚至扭曲爱国精神。唯有以理性、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才能让汉文化的精华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而非撕裂社会的工具。
以上内容仅AI生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