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读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姿态低到尘埃里,故能与世无争。但同时,它又无所不利,润泽万物。孔子有句类似的话是“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论语也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

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但延续两千多年,老子依然是最孤独的人。《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评论列表

隅翁
隅翁 3
2025-11-01 18:50
孔子于周则老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并非一些人以为不过图书馆长,守藏室之史是史巫之首。子曰:吾与史巫同塗而殊归者也。史巫从何而来?礼是哪里来的,为何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只有史巫的头领才能解答。史巫产生于伏羲始作八卦作结绳而治,八卦记事系统结绳解绳必须得有一批熟悉之人被派驻各个地域部族,那时史巫就在,历经原始社会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王者首领甚至制度会变化更替,史巫却从未中断,一直都在,传到老子时不下七千多年了。有种历史现象,春秋时多有史巫活动,但自从老子传易予孔子后,整个战国时期,史巫消失的无影无踪,诸子百家也没有任何一个再提及周易作筮。也就是说老子传易后作道德经出走,史巫阶层也统一行动集体消失,反正一句话都不说了。孔子不是史巫,却居则在席,行则在橐,殚精竭虑,韦编三绝,编辑了周易。子曰:尚书多仒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这与老子说的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是一个意思。即周易易传是极其珍贵的上古史。以此而得以保存下来。尚书与六国史书则尽毁于秦火。
隅翁
隅翁 3
2025-11-01 19:02
仒作令解,意思是尚书有被各朝当权者下令改变的,大概尤其是上古结绳而治的部分。遗言不会指文王西伯作的筮书,同朝没此说的,只可能是指易传中关于伏羲始作八卦神农发展了结绳记事,尤其是说卦序卦杂卦系辞记录的上古史。
隅翁
隅翁 2
2025-11-01 18:09
说不上孤独。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为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隅翁
隅翁 1
2025-11-01 19:09
孔子只说过一人为龙: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这与说龙德而隐者,当然是同指老子。也与历史上史巫阶层全身而退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