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平调》/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曾被喻作“千古第一马屁诗”,凡是读过的人都认为自己读懂了,但真的懂了吗?恐怕未必!也可能第一句就不对。

1, 第一种读法:幼儿园式解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
这种读法是将“想”指认为“像”,即:云彩像她的衣裳,花朵像她的容貌。
为什么这是“幼儿园”读法?因为将女人形容成花朵,早被世人用烂了,大诗人李白会那么俗吗?

2, 第二种读法:小学生式解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
看见云彩,想起她的衣裳,看见花朵,想起她的容貌。
比第一种似乎更自然些,但依然很俗,依旧未脱离“花容月貌”这个词。

3, 第三种读法:初中生式解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彩想要她的衣裳,花朵想要她的容貌,这种读法又进步了些,由“花容月貌”进化为了“闭月羞花”,形容杨贵妃的衣裳和容貌比云彩和花朵美。但也不够妥帖,云朵的美在衣服吗?当然不是,而是在形态的变化,给它穿衣服反而限制了它。

4, 第四种读法:高中生式解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彩想成为她的衣裳,花朵想成为她的容貌。
似乎又进步了些,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是这么认为,但真要这么解读,估计李白当时就被杨贵妃砍头了,根本不能活着离开长安。这是为什么?因为开篇第一句就形容杨贵妃衣服美,这等于变相暗贬杨贵妃丑,是因为衣服好看,人才变美了,你说杨贵妃能不生气吗?!唐明皇也不干啊,你这不说我“买椟还珠”吗?!

5.第五种读法:大学生式解读
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朵看到杨贵妃凹凸有致的性感身材,感到有些自卑,她要再换上一身性感衣裳,才觉能少落下风,花朵见到杨贵妃沉鱼落雁般的姿容,也感到羞惭,要精心化妆美容一番,才不至于心怯。
这种解析的最大特点是,将杨贵妃之美上升到了“盛唐美之风范”的高度,为后人的“环肥燕瘦”做好铺垫。那这么解析合理吗?当然比前四种进步些,李白之所以将杨贵妃跟云朵比,是因为要突出杨贵妃身材的完美。云朵的特点是丰腴、参差,姿态万端,正好对应杨贵妃凹凸有致的“三围”,而且杨贵妃身材的美显然还在云朵之上,这等于说,不是云像贵妃,而是贵妃定义了什么是“最美的云”。
很显然,教科书,权威媒体等所有载体,凡是忽略杨贵妃身材之美的解析,都有所欠缺,杨贵妃最大特点是一种身材“性感美”,其次才是面向,“环肥燕瘦”成语的流传便基于此。李白若连杨贵妃最突出的美都忽略了,还叫什么创意啊。

下面再补充一下: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句目前来看,无论教科书还是网络,解析大都是错的,而且错得离谱,大部分解析成春风拂栏,沾了露水的牡丹娇艳欲滴,可称大谬。首先,前面已经用花朵自叹不如修饰一遍了,难道过了五分钟,花朵又秒杀杨贵妃之美了?这不但花花重复,还自相矛盾,根本不懂诗歌的起承转合。其次,即便在赏牡丹时写贵妃,贵妃仍旧是主角,否则岂不喧宾夺主?因此,这种“无中生有”的读法有些牵强附会。其实,前面云彩和花朵的形容,是杨贵妃的身材和容貌,是一种静态美,这等于“美”被关闭着,直到春风拂栏,带动贵妃的裙摆蠢蠢欲动,才展现出动态美。“露”是指泄露,透出仙子真容(飘飘若仙),并非什么“露水,牡丹”。这首诗的结构应该是这个样子:
起(云想衣裳):静态身材比云;
承(花想容):静态容貌比花;
转(春风拂槛):动态风拂裙裾;
合(露华浓):仙姿乍现,引出仙界猜想(群玉山、瑶台)。
全文翻译:
云彩见到她性感妩媚的身材感到羞惭,想去换一身新衣裳,花朵见到她气馁,想去再美容一番,你看,春风拂过时,斜倚栏干的贵妃衣袂飘飘,才露出仙子真容,只是不知道她来自群玉山,还是瑶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