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象征,代表着当地深厚悠久的历史根脉。在我国,不管是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作为一种独特文化,方言需要保护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广西南宁,却有这样一个独特的怪现象,近十多年来,当地年轻人(包括青少年、中小学生等)几乎抛弃了本地方言,转而将普通话的本地变体“南普”当作母语。在南宁的大街小巷、学校、社区、超市、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或居民家里,基本已听不到原有的本地方言:白话和平话。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会讲方言了,新生代从小使用的,是一种带有浓郁南宁白话口音的普通话(俗称“南普”)。
更奇怪的是,他们不仅在说“南普”,更在心理上将其看作是“我们的语言”(母语)。有时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加重某些语调特征,让南普听起来更具本地色彩,尽管实际可能没那么夸张。
尤其对于在外求学的南宁年轻人来说,南普成了彼此相认、联结情感的纽带,在外的南宁年轻人“用普通话而不是家乡方言”来作为联系纽带,在全国几乎是独一份的。
普通话普及与南普诞生,本是社会进步与地域生命力的体现。但南宁的案例变成了一种“矫枉过正”,为了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却切断了与自身历史深处相连的根脉。这种断裂使得南宁的城市文化表达陷入苍白,不得不刻意凸显那些疏离人们日常生活的民族服饰或符号,难以引发真正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共鸣。
更严重的是,许多家长自身普通话并不标准,却过早地、单一地使用这样的“塑料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导致孩子的普通话基础从启蒙阶段就带有口音,并在成长中不断固化,最终形成习惯。事实上标准普通话完全可以在孩子入学后,通过学校系统教育和电视节目,让孩子形成更标准的发音系统。
小编认为,在学好标准普通话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家乡话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主张在南宁必须使用某一种方言,南宁语言生态丰富,城区有白话、平话,郊区有壮话等,而是希望我们在掌握家族母语的基础上,也能将普通话说得准确、流畅。

方言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根”,绝不能把自己的“根”丢掉。希望把变体普通话当作母语这种现象,能引起南宁当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和重视,提高方言意识,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们爱说方言的良好习惯,保护和传承好本地方言。否则的话,若干年以后,南宁本地方言将会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