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9 日,立陶宛新上任不久的总理鲁吉涅内,通过国家广播电台和 BNS 通讯社说出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
她强硬地要求中国 “对立陶宛恢复关系的提议作出回应”,还声称要 “给中国施加压力”。
此言一出,立刻在国际舆论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鲁吉涅内这位 44 岁的女政客,出身于工会,其行政经验仅仅只有 8 个月。
她刚刚坐稳总理的位置,就急不可待地开始处理对华关系,并且摆出了一副强硬施压的姿态,这让很多人都感到十分困惑,直呼 “真让人看不懂”。
鲁吉涅内到底是真心想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还是在玩弄政治把戏?

回顾历史,早在 1991 年中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双方的互动曾经十分顺畅。
立陶宛向中国出口的青贮饲草、小麦、野生海捕水产品等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得相当不错。
特别是到了 2019 年,立陶宛的高层官员频繁前往中国,参加各种会议,还签署了不少出口协议,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活跃,双边关系也保持得较为稳定。
然而到了 2021 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当年 11 月,立陶宛议会批准了在其本土设立 “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 的决定。
这个代表处直接使用 “台湾” 的名称,而不是 “台北”,这一行为严重触碰了中国的底线。
中国外交部迅速做出反应,宣布将两国外交关系降格为代办级,撤回了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同时也要求立陶宛召回其驻华大使。
政治层面的风波尚未平息,经济方面的反制也随即展开。

立陶宛出口到中国的货物在清关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乳制品、啤酒等商品纷纷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立陶宛企业的订单数量急剧减少,货物堆积在港口,无人问津。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德国的一些汽车厂发现,使用了立陶宛零件的汽车,在出口到中国时也受到了影响。
整个欧洲的供应链都因此遭受了损失,立陶宛成为了众人指责的对象。
法国、德国虽然在口头上表示支持立陶宛,但在实际涉及到经济利益受损的问题上,却一直采取拖延的态度,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在欧盟这个大家庭中,立陶宛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
一些成员国将立陶宛视为搅局者,尤其是它在台湾问题上的激进表现,使得原本团结的欧盟内部出现了分歧。
立陶宛感受到的孤立感越来越强烈。
与此同时,立陶宛国内的经济压力也日益增大。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2 年立陶宛的面包价格飙升了 66%,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企业也纷纷叫苦不迭,出口链条被打断,失业率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质疑。
时间回到 2021 年,当时台北方面为了拉近与立陶宛的关系,提出要提供 650 万欧元的半导体合作基金。
立陶宛却趁机抬高价格,要求 1400 万欧元,台湾方面虽然有些勉强,但最终还是答应了。

然而钱却一直没有到账,项目的推进也十分缓慢,几乎成为了泡影。
那些所谓的 “好处” 没有见到,而代价却日益显现出来。
到了 2024 年,立陶宛外交部竟然通知中国外交人员限时撤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立即做出回应,坚决反对立陶宛的这一做法,并呼吁立陶宛回到一个中国原则上来。
但立陶宛的态度十分强硬,两国之间的高层交流从此彻底中断,关系也降至了冰点。
不过,到了 2025 年,局面似乎开始出现了一些松动的迹象。
年初,立陶宛的外交部长布德里斯公开表示,希望能够与中国恢复正常关系。
尽管他没有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但这毕竟是立陶宛首次主动提出想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同年 8 月 26 日,鲁吉涅内正式成为立陶宛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她曾经是工会的领导人,在政坛上的经验并不丰富,担任行政职务也仅仅只有 8 个月。
议会的投票结果很有意思,78 票赞成,35 票反对,还有 14 票弃权,这表明立陶宛国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鲁吉涅内刚刚上任两天,就频繁在媒体上谈论与中国的关系。
9 月 9 日,她更是喊话 “催促中国回应复交提议”,还打算将外交政策中 “中国是重大安全挑战” 的表述删除,试图把两国关系从代办级提升到大使级。
她的这一系列举动,让不少媒体纷纷表示她 “做得太过了”。
还有评论认为,她的强硬态度,纯粹是为了掩盖其真实意图:在不认错的情况下,强行推动与中国的谈判。
她的外交部长也在一旁附和,一边喊着要缓和关系,一边却坚持认为立陶宛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这种 “既想得到好处又不想承担责任” 的态度,让人很难相信他们的诚意。
就在鲁吉涅内发声后不久,8 月 14 日,中国对立陶宛的两家银行 ——Urbo Bankas 和 Mano Bankas 实施了制裁。
这是因为欧盟针对中银的一系列制裁已经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所以中方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进行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