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办公室里聊起一个话题:
如果学校让你当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你接不接?
结果,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能不接就不接。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清醒了。
不是没能力当,也不是没担当,而是当领导,太不划算了。
过去,我们那代人,谁当上个组长、副主任,那真是风光无限。
校长在会上点名表扬,发奖金也能多拿点,家人听了都觉得有面子。
那时候的我们,一心往上爬。
培训、汇报、写材料、开会…只要能表现,恨不得24小时在线。
甚至有老师笑称,能被安排任务,是被信任的表现。
可现在呢?
年轻老师们越来越佛系了。
会议能不开就不开,任务能推就推。
一听说“你表现不错,考虑让你带个组”,脸上笑嘻嘻,心里已经在默念“千万别,求放过。”
不是年轻人懒了,而是他们太清楚现实了:
在如今的学校体系里,当小领导,往往意味着吃力不讨好。
二、小领导,夹在中间最难受当过组长的老师都懂:那不是升职,那是加负担。
上面有领导指示,下面有同事情绪,家长、学生、行政、后勤,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踩雷。
上头一句“这个周末麻烦大家整理一下资料”,传到组里,就得组长去催、去盯。
同事不配合,还得笑着说“辛苦啦”;
出了问题,上面追责,第一口锅也得你背。
说白了,小领导既没有实权,也没有自由。
你不是决策者,但得替领导分忧;
你不是一线教师,但得为教师擦屁股。
最后换来的,不过是工资条上多那么一千出头的辛苦费。
房买不起、车换不了,孩子的补习费都不够。
唯一变多的,是熬夜次数、体检异常项、还有心口那点说不出口的郁闷。
三、真正清醒的老师,开始算账了老一辈老师可能会批评:
“现在的年轻人不上进了,当个组长都不愿意。”
可其实,老师们不是不上进,而是不再愿意做不划算的买卖。
以前我们以为,当领导就是上升通道,是认可与尊重的象征。
但现在大家都明白了:
在体制的螺丝钉格局里,一个“组长”、“副主任”,既没决策权,又没有资源,反而是最容易焦虑、最难休息的一群人。
他们想请假不敢请,周末不敢完全关机,节假日还得被拉进临时会议。
加班到深夜,发个朋友圈吐槽,第二天还得删掉,怕被误会情绪化。
这样的晋升,真的值得吗?
四、不当领导,不是摆烂,是自我保护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选择拒绝当领导,并不是佛系,而是对生活有了更清醒的判断。
有人说得好:
“我不要领导头衔,我只想做一个能安心备课、能回家陪孩子吃饭的普通老师。”
这句话,可能是很多中年教师的心声。
我们这一行,本来压力就大:
学生成绩、家长期望、各种检查评比……一层接一层。
每天都像踩在钢丝上,一不留神就被批评或通报。
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要承担额外的管理责任,谁能不疲惫?
所以,现在的清醒老师,开始学会拒绝。
拒绝无意义的会议、拒绝无休止的汇报、拒绝把责任都扛在自己一个人肩上。
他们不再用升职衡量价值,而是开始珍惜自己的健康、家庭、情绪、睡眠。
五、最聪明的老师,是懂得适可而止有人问我:那你怎么看不想当领导这件事?
我说,这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年轻时,我们以为只有往上爬才算成功;
现在才明白,能保有自己的时间、心态、和一点点生活的从容,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一个真正聪明的老师,不是让自己忙到爆炸,而是能在压力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你可以不升职,但要有底气;
可以不带组,但要有能力;
可以不去讨好任何人,但要活得自在、体面、有尊严。
当下的教育环境,已经够卷了。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听话组长,需要的是一群能教好书、能活好自己的老师。
结语:
拒绝当领导,不是放弃上进,而是重新定义值得。
在职场和教育中,最贵的不是头衔,而是自由与心安。
那些懂得说“不”的老师,恰恰是最清醒的一群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