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何是三尺?下一句更经典,乃做人之底线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元代散曲家高克礼有一首小令,题为《雁儿落过得胜令》,其中有几句: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元代散曲家高克礼有一首小令,题为《雁儿落过得胜令》,其中有几句: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

白话翻译就是:

说好的事情,就不要再争辩。我是个实诚人,你不要诓我,难道没听说过,头上三尺就有神明在看着,忘恩负义必定会遭报应。

后来,元末戏曲家高明在《琵琶记》中,引用了此曲之句,作:万事劝人休碌碌,举头三尺有神明。

《琵琶记》是南戏经典之作,讲的是东汉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与赵五娘之间的故事。赵五娘嫁给蔡邕后,蔡邕为了升官,另娶牛丞相之女,赵五娘千里寻夫,却经历“糟糠自咽”、“罗裙包土”、“祝发买葬”等诸多磨难。

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中曾写: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温州鼓词《赵贞女》,讲的就是这件事,流传甚广。但赵五娘实为杜撰人物,史上并无此人。

明万历年间,著名的《增广贤文》,有录入: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此后,“举头三尺有神明”便成了民间经典俗谚,简单来说就是,“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随着时间推移,及文化演变,“举头三尺有神明”又有了下一句,可堪为做人之底线,守诚之圭臬。

那为什么说是“头上三尺”,而不是七尺、八尺,危楼高百尺呢?

在我们认知中,“尺”乃是度量单位,三尺约等于一米,《汉书·律历志》中有载: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尺者,蒦也”

然《庄子·天下》亦有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在庄子的理论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优点和弊端,正所谓: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在《汉书·纪·高帝纪下》中,刘邦曾自云: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此中的“三尺”,指的是剑长,也是身份的象征。

参考《周礼·考工记》,周朝佩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上士、中士和下士,对应上制、中制和下制,其中上制之剑,长约三尺,故谓“三尺剑”。

北周庾信在《周宗庙歌》中有: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

杜甫在《重经昭陵》中亦曾写: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美誉,其中有一段为: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这是王勃内心对父亲的愧疚,当初因“官奴曹达案”,父亲受累,贬为交趾县令,王勃为尽膝下之孝,打算渡海去探望父亲,结果溺海身亡,年仅二十七岁。

命运多舛的王勃,为何说自己的是“三尺微命”呢?

古时服饰有制,束在腰间的绅(衣带),因地位不同,长度也有所不同,士人规定为三尺。古人成年,称“七尺之躯”,小孩为“三尺童儿”;

周朝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最低,称“微命”。

后人又将“三尺”的概念延展,常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三尺”也喻功名。

王勃的“三尺之命”,指的是自己的遭遇,壮志难酬。

另外,老子《道德经》中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数字三往往并非实指,“举头三尺”也并非只有三尺高,而是头上不远的地方。

尽管如此,“三”也常作行为规范的底线,如我们常说的,“再一再二不可再三”、“重要的事说三次”等。刘备“三顾茅庐”,若诸葛亮再不出山,刘备自不会再请,而三次也体现了他的诚意。

清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河南巡抚胡宝瑔卒,以叶存仁代之,奉命都管漳河水利。然水利工程油水极大,其中不乏趁机敛财之官员,为此叶存仁展开调查,肃清贪墨,并上表请求严惩。

于是,乾隆帝命直隶总督方观承前去处理,然方观承有意包庇,玩忽职守,水利工程进展缓慢,故遭弹劾。

因方观承有功,乾隆并没有深究,从宽处理。

同一年十一月,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卒,朝廷以叶存仁补调。时同侪、下属欲设宴为其饯行,叶存仁不想因此惹麻烦,故趁夜离开。

尽管如此,还是有官员乘舟等在岸边,欲向叶存仁行贿,叶存仁自然不肯收。送礼之人却言,此事极为机密,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

叶存仁却高呼:头顶三尺有神明!

随后又作了一首《无题》诗,曰: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写完诗后,叶存仁便乘舟而去,此事渐成为“清正廉明”之佳话,而时人将“头顶三尺有神明”与“不畏人知畏己知”合成一联,一直流传至今。

“头顶三尺”又作“举头三尺”,意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尤其有些事,就算不怕别人知道,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叫做良知。

人这一生,欺人容易欺己难,没有秘密的人,总是能够活得更加轻松、坦然: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