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李泌的发迹之路窥探唐王朝的一些社会风气

李泌,辽东襄平人,有意思的是他的曾曾曾祖父也叫李弼。李泌博涉经史,精通《易象》,入朝之后被称为白衣宰相。他的人生理想是“

李泌,辽东襄平人,有意思的是他的曾曾曾祖父也叫李弼。李泌博涉经史,精通《易象》,入朝之后被称为白衣宰相。他的人生理想是“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天衢”一词出自《楚辞》,意思是天上的道路,而李泌的意思就是通过“绝粒”完成修道成仙,那为何一个道士会受到重用呢?从李泌的发迹中可以窥探出唐朝的一些社会风气。

自唐朝建立以来,道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从高祖李渊开始,他就非常推崇道教。因为老子也姓李,所以高祖认为老子就是他们的祖先,并且尊封老子为“玄元皇帝‘’。

甚至还下诏说道:“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到了高宗、武后时期,他们还亲亲临老君故里、研习《道德经》。

到了玄宗执政时期,道教的地位更是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境界。玄宗不仅兴建道教宫观,举办各种活动,道士、女冠的地位以及待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过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道教在唐王朝的心中的地位已经无可替代。

武则天将《道德经》奉为圭臬,还将它纳入到了科举考试之中。元载、姚子彦、冯子华等人都是通过研习道教而被选中。科举人从此又多了一条进入仕途的路。

而起唐王朝统治者对于“隐士”也是很长看中。“隐士”和“道士”还是有区别的,但是在唐朝随着道教的影响,基本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重用“隐士”的先例,例如张亮、范雎。到了唐代,太宗皇帝还亲自颁布了《求访贤良限来年二月 集泰山诏》,其中提到了“采众材于山岳”,意思就是要寻求“隐士”高人的帮助。唐高宗也曾“访道山林,飞书严穴,屡遭幽人之宅,坚回隐士之车”,看的出来唐王朝的统治者对于人才非常的渴求。

得到高人之后,也是毫不吝惜,给予他们的都是朝廷高位。例如道士薛颐官至太史令、隐士田游严崇文馆学士。即便这些人选择再次归隐,他们依然受到优待,例如道士王远知,太宗亲自为他在茅山建立太受观;秦世英归山后,太宗也为其建设西华观。

这些高规格的待遇,使得不少有识之士认为这是一条谋生的好道路。很多人选择归隐山林,他们不是真正的“隐士”高人,而是通过这个方法提供自己的名声,以便得到唐王朝统治者的赏识、唐朝进士卢藏就是通过这个办法,他隐居在终南山,成为“高人”,唐朝廷后来便请他出山做官,后人将这种方法称之为“终南捷径”。唐代在道教的影响之下,这种风气非常普遍。

所以可以看出唐王朝时代的道家已经隐逸之风盛兴,甚至当时的儒家都崇尚长生不老之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