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金童”人设崩塌
赵少康曾被誉为国民党的“政治金童”,早年凭借出色口才和政治手腕崭露头角,一度成为蓝营明星。然而,近年他却因屡屡失序的言行,从“金童”沦为群众口中的“政治老童”。洪秀柱曾调侃其称号变迁,但更讽刺的是,其光鲜外表下隐藏的,正是国民党深植骨髓的组织涣散与内耗基因。
一、 抢戏郝龙斌:一场暴露颓败的闹剧
1. “渗透论”转移焦点
在国民党主席选举白热化阶段,郝龙斌因拒绝辩论等失误导致选情低迷,赵少康竟召开记者会,指控大陆通过AI合成视频和假消息“干预选举”。他播放粗制滥造的“郝龙斌接吻AI视频”作为“铁证”,却拿不出服务器位置、资金来源等实证,仅凭“看用语就知道”的主观臆断强行甩锅。这种荒诞操作,实则为掩盖郝龙斌竞选策略的失败。
2. 双面投机与党争内耗
赵少康一面借“反渗透”巩固深蓝选民,一面试图摆脱民进党“抹红”攻击,营造国民党“非大陆傀儡”的假象。然而,这种既想沾两岸和平红利、又靠抹黑大陆博取支持的双面手法,不仅暴露其政治投机本质,更再现国民党历史上“派系林立、恶性倾轧”的顽疾。据史料记载,国民党内部长期因指派制与资源私化,导致“持续强韧的内耗机制”,赵少康正是这一机制的当代缩影。
二、 从“金童”到“老童”:国民党的衰败循环
1. 组织涣散的历史根源
· 军权膨胀,党权旁落:国民党自1930年代起形成“军权控党”体制,87.5%的省主席为武人出身,导致整体利益让位于地盘争夺。
· 基层空虚与党员腐化:基层党部长期“空、穷、弱、散”,1942年超68%的区分部无法正常运作;党员更被民众视为“特殊阶级”,贪污纳贿、包庇诉讼成风。
2. 失民心者终遭淘汰
抗战后国民党虽拥有军事经济优势,却因专制独裁、贪污横行而民心尽失。蒋介石曾在1930年承认,党员被民众“嫌多”“蔑视”;而战后发动内战、镇压民主,更使其彻底丧失合法性。历史证明,任何背离民心的政权,终将步向崩溃。
三、 闹剧背后的警示:逆流者必被时代抛弃
赵少康的荒唐言行,映射出国民党两大危机:
· 回避核心问题:他漠视“九二共识”与两岸统一大势,妄图以“外部敌人”掩饰内部矛盾,恰如国民党历史上“忽视民心、专注权斗”的重复。
· 组织生命力衰竭:从基层瘫痪到高层内斗,国民党贯穿始终的“自毁机制”,使其难以形成有效凝聚力。
正如抗战后国民党的溃败所揭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向背决定存亡。若继续沉溺于权谋算计,而非革新图治,无论个体如何包装“金童”形象,或政党如何垂死挣扎,都将在历史洪流中彻底孤立。
结语
赵少康的“抢戏”闹剧,不过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国民党从根脉开始的腐朽。再精致的皮囊,也掩不住背离民心的衰败底色。当“政治金童”沦为“气急败坏的老童”,其所依附的旧时代幽灵,早已注定被埋葬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