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省级赛事已全部落幕。一提到“五大学科竞赛”,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觉得高不可攀,就连部分实力不俗的学校也望而生畏,主动放弃了这块阵地。
然而,在被省外网友戏谑为“五大学科竞赛荒漠”的安徽,却有这样一所学校,以其独特的姿态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合肥四中,这所生源并不拔尖甚至普普通通的高中,凭借着一股韧劲,却有模有样地搞起了五大学科竞赛。从2018年首次招生起,经过七年的持续接力,这所学校在全国联赛中获得省级奖项竟有222人次,实现了五大学科全覆盖,省一、省二、省三全囊括的惊人成绩。

那么,这所普通的学校,究竟凭借什么在强手如林的竞赛领域中闯出一片天地?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01.竞赛成绩:优质高中的“试金石”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一所高中要如此重视学科竞赛?当前,一个共识已在高中教育圈内形成:五大学科竞赛成绩,正成为衡量一所高中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
原因很简单。对于优质高中而言,高考裸分成绩是立身之本,而跻身竞赛强校才是扬名之方。换句话说,学科竞赛成绩决定了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优质高中的“头部玩家”。
更重要的是,与高考成绩相比,学科竞赛更能体现一所高中的教学实力、师资力量及教育理念。一所高中可以通过疯狂内卷、拼命补课、压缩师生休息时间,在短时间内把高考成绩提上去。但如果师资力量和水平不达标,想在竞赛中取得成绩,难如登天。
正因如此,单一注重高考的高中,难以成长为知名学府,更无法跻身优质高中的“头部玩家”。
02.合肥四中的逆袭之道
了解了竞赛成绩的重要性,我们不禁要追问:那么,生源普通的合肥四中,凭什么在竞赛领域脱颖而出?
秘诀一:高瞻远瞩的竞赛布局。这一切,要从七年前说起。2018年,合肥四中在滨湖新区恢复办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注重拔尖人才培养,从吴英明到熊荣领和毛晓斌,一任接着一任干,将竞赛培养视为一场接力长跑。
学校第一时间成立科创中心,全面统筹竞赛生培养工作。更难得的是,老大哥合肥一中也无私奉献,派出多位名师指导,为四中竞赛工作的起步提供了宝贵支持。

然而,好的规划只是成功的一半。竞赛之路要想走远,更需要坚实的执行力量。
秘诀二:群星闪耀的教练团队。竞赛培养,教练是关键。 合肥四中通过人才引进多位资深竞赛教练,以老带新,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竞赛教练团队。其中数学学科葛老师、物理学科主教练尤老师、化学学科叶老师、生物学科张老师、信息学吴老师等多名主教练带领学科组内多名青年教师加强学科竞赛教学研究。
这些教练不仅是学科专家,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们舍弃休息时间,陪伴学生攻克一个个难题,见证一次次突破。
有了优秀的教练团队,还需要科学的培养体系作为支撑。

秘诀三: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合肥四中坚持为学生开设系统化竞赛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了“以竞赛促高考,以高考带竞赛”的良性循环。
那些曾经与“大小一六八”无缘的学子,在合肥四中这片沃土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尽情生长,绽放光彩。
03.硕果累累:普通生源的不普通成就
七年前种下的种子,如今花开满园!222个奖项,省一、省二、省三全都有,五大学科全覆盖。竞赛获奖不是终点,而是学生进入理想大学的敲门砖。

不少在竞赛中获奖的优秀毕业生,先后通过强基计划考入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
2025届张仁杰同学:获生物竞赛省二等奖、物理竞赛省三等奖,经强基计划被南京大学录取。
2025届蔡宇翔同学:获化学竞赛省一等奖,经综合评价被南方科技大学录取。
2025届王景璁同学:获信息学竞赛省一等奖、生物竞赛省三等奖,被海军工程大学录取。
2024届谢彦博同学:获化学竞赛省二等奖,通过强基计划被四川大学化学院录取。
2022届熊浚程同学:获生物竞赛省二等奖,经综合评价被昆山杜克大学录取(同年安徽省仅8人)。
2022届王昕坪同学:获数学竞赛省二等奖,经强基计划被中南大学录取。
……
此外,还有众多学子通过学科竞赛课程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和自信,以优异成绩走入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学府。
谁说安徽是竞赛的荒漠? 从合肥四中身上,我们看到了安徽教育的希望,也看到了那份属于安徽人的倔强与坚韧。
七年耕耘,从零起步到硕果累累,合肥四中用实力证明了:即使生源普通,只要找对方法,坚持不懈,同样能在竞赛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所学校的逆袭故事,不仅关乎成绩和荣誉,更关乎教育的本真—— 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光芒,让每朵花都以自己的方式绽放。

正如那朵倔强的苔花,虽然不如牡丹娇艳,却依然在自己的春天里,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备注:以上内容源自合肥四中微信公众号多篇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