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太会吃了!这3块“没人要”的猪肉边角料,竟成了下饭下酒神器。

在四川的菜市场里,藏着不少“宝藏食材”——那些被外地人嫌“难打理”“不干净”的猪肉边角料,在四川人手里,却能变成下酒下饭的硬菜。尤其是猪核桃肉、连肝肉、剔骨肉这3块,肉少难取还带“杂质”,却凭着独特的风味,成了老四川人餐桌上的“常客”。今天就来聊聊,四川人是怎么把这些“不起眼”的肉,做成舌尖上的美味的!
猪核桃肉:藏在猪头骨缝里的“瘦肉精华”
提到猪核桃肉,很多外地人会误以为是“核桃做的肉”,其实它是猪头上最金贵的一块瘦肉——藏在猪头骨缝之间,尤其是脸庞两边的内部,是猪头肉里最厚实的纯瘦肉部分。
杀猪后,猪脑袋剥皮(连猪耳一起剥下的叫“猪头肉”或“头皮”),剩下的头骨缝里,能剔出两块紧实的瘦肉,这就是核桃肉。不过这肉剔起来特别费劲,稍不注意就会连着猪眼、筋膜,甚至夹杂淋巴组织,所以市场上卖的核桃肉,总带着点“杂乱”,也正因如此,很多外地人看到就躲开,觉得“不干净”。

但四川人却懂它的好:纯瘦肉质地,口感紧实不柴,烹饪后香味特别浓郁,而且越嚼越香。不过因为肉质偏老,四川人做核桃肉,最常用凉拌和卤制两种做法。
做卤核桃肉时,先把核桃肉仔细清理干净,去掉淋巴和杂质,冷水下锅焯水,加姜片、料酒去腥味;然后放进卤锅里,加八角、桂皮、香叶等卤料,小火卤40分钟,关火后浸泡1小时,让肉吸足卤香;最后切成薄片,直接吃就很绝,卤香浓郁,越嚼越有滋味,下酒堪称“神器”。

要是做凉拌核桃肉,就把卤好的肉切片,加蒜末、小米辣、葱花,浇一勺热油激香,再放生抽、香醋、少许白糖,拌匀后酸辣开胃,配白米饭能连吃两大碗,一点都不浪费这“骨缝里的精华”。
连肝肉:不是肉却比肉香的“筋膜宝藏”很多人听到“连肝肉”,会以为是和猪肝相连的肉,其实它根本不是肉,而是猪腹腔脏器和肝脏连接的韧带——外面裹着一层膜,里面夹杂着少量肌肉,有的部位甚至全是筋膜,口感劲道十足,自带一种独特的“脏器香”。

因为挨着内脏,又全是筋膜,外地人大多嫌它“腥”“难处理”,但四川人却把它当成宝贝:连肝肉虽然没多少肉,但卤制后香味浓郁,嚼劲十足,越嚼越香,不管是当下酒菜还是零食,都特别过瘾。
四川人做连肝肉,几乎只有卤制这一种做法,简单却最能凸显它的风味。先把连肝肉反复清洗,去掉表面的杂质和黏液,冷水下锅焯水,加姜片、料酒、少许花椒,煮5分钟去掉腥味;然后放进卤锅,和卤料一起小火卤30分钟,让筋膜慢慢吸收卤香,关火后再泡1小时,这样吃起来更入味。

卤好的连肝肉捞出来放凉,切成小段就能直接吃,筋膜Q弹有嚼劲,卤香里带着淡淡的脏器鲜,一点都不腥;要是想更下饭,就把卤连肝肉切成丝,加青椒、蒜片回锅炒,香得能让隔壁小孩馋哭,配粥、配米饭都绝了。
剔骨肉:骨头缝里剔出来的“香饽饽”在四川,剔骨肉(也叫贴骨肉)是真正的“边角料之王”——它是猪肉分割后,从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渣渣,比如猪排骨、猪脊骨、猪腿骨,还有猪头上下颌骨上的肉,都能称为剔骨肉。
因为是“剔剩下的”,剔骨肉大多不成形,还带着碎骨渣,外地人觉得“吃着费劲”“没肉味”,但四川人却偏爱这一口:剔骨肉贴着骨头生长,吸收了骨髓的精华,自带浓郁的骨香味,肉质紧实有嚼劲,不管是凉拌还是爆炒,都香得离谱。

四川人做剔骨肉,最经典的就是凉拌剔骨肉。先把带肉的骨头(比如猪头骨、猪脊骨)冷水下锅焯水,加姜片、料酒去血沫;然后加卤料小火卤1小时,让骨头里的肉吸足卤香;关火后把骨头捞出来,用牙签把骨头缝里的肉一点点剔出来,虽然费时间,但每一口都值得。
剔好的肉加蒜末、小米辣、香菜、生抽、香醋,再浇一勺卤汁,拌匀后就能吃,骨香浓郁,肉质紧实,酸辣开胃,不管是下酒还是当下酒菜,都让人欲罢不能。有的四川人还会把剔骨肉和青椒、蒜苗一起爆炒,香得能多吃一碗饭,把“边角料”的香味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这3块“不起眼”的猪肉边角料,只要处理干净,一点都不“脏”——淋巴去掉、筋膜洗净、杂质清理干净,卤制或凉拌后,比普通猪肉还香。不得不说,四川人对美食的热爱,藏在每一块“被嫌弃”的食材里,用最简单的做法,做出最地道的烟火味,这大概就是川菜最迷人的地方吧!
下次去四川菜市场,别再躲开这些“边角料”了,买一块回家卤一卤、拌一拌,你会发现,原来“不起眼”的食材,也能这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