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长平悲歌:撤兵能否改写赵国命运?

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与历史回响公元前 260 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史称长平之战。这场战
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与历史回响

公元前 260 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史称长平之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以赵国的惨败告终,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则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战国七雄中的霸主地位,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平之战的惨败,成为了赵国历史上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痛,也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倘若赵国在这场战争中选择撤兵,是否就能避免这一悲惨结局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讨探讨这个有趣又充满争议的话题。

长平之战过程全回顾

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长平之战的过程仔仔细细捋一遍。公元前 262 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 ,这一下,韩国的上党郡就成了一块飞地,和本土断了联系。韩国国君害怕秦国,就想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求和 。可上党郡守冯亭不甘心,他自作主张,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赵国朝堂一下子就炸开了锅,一番激烈讨论后,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 。这可把秦国给惹毛了,秦昭襄王当即下令,派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攻打赵国,目标就是上党郡 。

赵国这边,赵孝成王任命老将廉颇为主帅,带领赵军前往长平抵御秦军 。廉颇那可是身经百战,到了长平一看地形,心里就有了主意。他深知秦军士气正旺,战斗力强,不能硬拼,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 。廉颇下令赵军依托有利地形,修筑坚固的营垒,不管秦军怎么挑衅,就是不出来迎战 。这一招还真有效,秦军连续进攻了好几个月,都没能突破赵军的防线,反而损兵折将,士气低落 。

秦国一看,正面进攻不行,那就来阴的。丞相范雎派人带着千金到赵国,到处散布谣言,说 “廉颇老了,胆子小,根本不敢和秦军打仗,秦国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赵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不满意,觉得他太保守,现在听到这些谣言,更是深信不疑 。于是,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强烈反对,执意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

赵括这人文韬武略,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就是缺乏实战经验 。他一到长平,就把廉颇之前制定的防御策略全给推翻了,下令赵军主动出击,寻找秦军主力决战 。秦国这边,得知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军主帅后,暗中把白起派到了长平,担任秦军的最高统帅 。白起那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打仗那叫一个厉害。他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制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 。

白起先派一支小部队佯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 。赵括一看秦军败退,以为有机可乘,就带着赵军主力一路追杀 。结果,赵军追到秦军的营垒前,却发现根本攻不进去 。这时候,白起又派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绕道赵军背后,切断了赵军的退路 ;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插入赵军阵地,把赵军分割成了两部分 。这下,赵军彻底陷入了绝境,被秦军包围得水泄不通 。

赵军被围了四十多天,粮草断绝,士兵们饿得头晕眼花,战斗力大打折扣 。赵括多次组织突围,都没能成功,最后自己也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射死 。赵军群龙无首,只好向秦军投降 。白起担心赵军降卒日后会反叛,竟然下令将四十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只放走了二百四十个年幼的士兵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

赵国撤兵之议的出现

随着长平之战进入僵持阶段,赵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战争的消耗如同一个无底洞,赵国的粮草储备逐渐见底,国内百姓也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前线的赵军将士们,虽然在廉颇的带领下坚守阵地,但长时间的对峙,让他们的士气也开始出现了波动。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朝堂上关于撤兵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楼昌等大臣认为,赵国已经无法承受这场战争的消耗,继续打下去,只会让赵国陷入更深的困境。他们主张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换取和平,撤回赵军 。楼昌等人的观点,也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他们觉得赵国在军事上难以战胜秦国,不如早点求和撤兵,保存实力,等待日后再寻找机会。

然而,虞卿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深知秦国的野心,秦国志在统一天下,此次攻打赵国,就是想彻底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 。此时向秦国求和,秦国肯定不会轻易答应,就算答应了,也会提出苛刻的条件,赵国不仅会失去大片土地,还会让秦国更加轻视赵国,日后秦国必定会再次发动战争 。虞卿建议,赵国应该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联合楚魏两国,形成合纵抗秦的局面 。这样一来,秦国就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进攻,赵国也能借此机会缓解压力,重新调整战略 。

赵孝成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担心继续战争会让赵国彻底崩溃,又害怕撤兵求和会让赵国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最终,赵孝成王还是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而是听从了楼昌的主张,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 。这一决策,也为赵国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

撤兵,理论上的可能性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赵国撤兵在理论上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在长平之战的僵持阶段,秦军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秦军同样久战疲敝,后勤补给线漫长,粮草运输困难。为了支持这场战争,秦国几乎倾尽国力,秦昭襄王甚至亲自前往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奔赴前线,这足以说明秦国的战争资源也已经到了相当紧张的程度 。

此时的赵军,若能审时度势,选择有序撤兵,以廉颇之前构筑的壁垒为依托,或许能够保存部分实力。廉颇在长平地区经营了三年之久,修筑的壁垒防线坚固,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赵军可以以精锐部队断后,防止秦军的追击,主力部队则有序撤回壁垒之内,利用地形优势,坚守不出 。这样一来,秦军想要轻易突破赵军的防线,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或许会因为忌惮赵军的防御力量和自身的损失,而不敢贸然发动进攻 。

而且,赵军撤兵后,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重新调整战略,整顿军队,补充粮草和兵力。同时,赵国还可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系,寻求合纵抗秦的机会 。通过外交手段,对秦国形成一定的压力,使其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大规模战争,从而为赵国争取到更多的喘息时间和发展空间 。

撤兵面临的现实困境(一)地缘战略困境

赵国撤兵,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决策,实则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地缘战略困境 。上党郡,这个原本属于韩国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横亘在赵国都城邯郸的西部 。秦国之所以对它虎视眈眈,赵国之所以不惜与秦国一战也要将其纳入囊中,就是因为它的战略价值无可替代 。

一旦赵国选择撤兵,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上党郡。这不仅是失去了一片土地那么简单,更是将赵国的战略纵深大大压缩,邯郸的门户就此大开 。秦国军队可以凭借上党郡的有利地形,长驱直入,直逼邯郸 。赵国将被迫在自己的家门口与秦军展开殊死搏斗,此时的赵国,没有了上党郡的缓冲,防御压力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每一寸土地的防守,都将变得异常艰难,因为秦军可以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赵国的防线将处处告急 。

而且,赵国在撤兵后,还需要重新构建防御体系,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赵国将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一旦秦军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赵国可能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秦国也不会给赵国太多的时间去调整,他们肯定会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将赵国彻底置于死地 。

(二)后勤体系崩溃

除了地缘战略困境,赵国的后勤体系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也使得撤兵变得异常艰难 。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之久,战争的巨大消耗,让赵国的粮食储备几近枯竭 。赵国的粮食产量本就比不上秦国,在长期的战争中,国内的粮食供应逐渐跟不上前线的需求 。为了维持战争,赵国不得不加大赋税,从百姓手中征集粮食,这使得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如果选择撤兵,军队的粮草供应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撤兵途中,赵军需要穿越崇山峻岭,道路崎岖难行,运输粮草的难度极大 。而且,由于赵国国内已经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赵军很难在撤兵途中得到及时的补给 。军队一旦缺乏粮草,士兵们就会陷入饥饿和疲惫之中,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更可怕的是,饥饿可能会引发军队的混乱,士兵们可能会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而自相残杀,整个军队将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 。

即使赵军能够克服粮草供应的问题,顺利撤回赵国境内,赵国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恢复后勤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赵国的军事实力将受到严重削弱,无法对秦国构成有效的威胁 。秦国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为下一次进攻做好准备 。

(三)秦军战术布防

秦国的名将白起,早就料到赵军可能会有撤兵的想法,所以他在战场上精心布局,设下了重重陷阱 。白起先是派一支小部队佯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 。赵军在追击过程中,逐渐远离了自己的营垒,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 。白起又迅速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绕道赵军背后,切断了赵军的退路 ;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插入赵军阵地,把赵军分割成了两部分 。

此时的赵军,已经陷入了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想要撤兵谈何容易 。赵军的撤退路线被秦军死死封死,每一条道路上都布满了秦军的伏兵 。赵军如果强行突围,必将遭遇秦军的猛烈阻击,损失惨重 。而且,秦军占据着有利地形,可以居高临下,对赵军进行攻击 。赵军在突围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秦军的正面攻击,还要防备秦军从侧翼和后方的袭击,可谓是腹背受敌 。

即使赵军能够突破秦军的第一道包围圈,也很难突破第二道、第三道包围圈 。秦军的包围圈就像一个巨大的绞肉机,不断地吞噬着赵军的有生力量 。赵军在包围圈中,孤立无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下 。而秦军则可以不断地得到增援和补给,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实力,将赵军困死在包围圈中 。

历史没有如果:赵国命运的必然性

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即便赵国选择撤兵,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命运 。

从综合国力的层面来看,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历经数代的积累,已然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 。秦国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奖励耕战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和战斗热情 。秦国还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战略物资储备充足 。反观赵国,虽经历了赵武灵王的 “胡服骑射” 改革,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但在经济、农业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赵国 “地薄人众”,地处北方,耕地有限,且农商并重,民众 “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战争储备并不充足 。在长平之战这种长期的大规模战争中,赵国的国力逐渐被消耗殆尽,难以与秦国相抗衡 。

在战略决策方面,秦国从一开始就坚定了攻赵的决心,制定了明确的战略计划 。范雎的 “远交近攻” 策略,不仅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举全国之力,从君臣到子民全面发动,从国力到外交系统出击 。而赵国在战略上则显得摇摆不定,没有坚定与秦国决战的信念 。赵国在战争初期,既想与秦国一决高下,又缺乏殊死一战的决心;战局不利时,又心存幻想,试图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全身而退 。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使得赵国错失了许多战机,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

从外交层面来说,秦国善于运用外交手段,拉拢分化其他诸侯国 。在长平之战期间,秦国故意拉拢赵国的盟友魏国,承诺将韩国的恒雍之地转让给魏国 。秦国还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让其他诸侯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 。而赵国在外交上则显得力不从心,未能有效地联络其他诸侯国,形成对抗秦国的联盟 。赵国在战争中孤立无援,只能独自面对秦国的强大压力 。

撤兵或许能在短期内缓解赵国的军事压力,但无法改变赵国在综合国力、战略决策和外交等方面的劣势 。历史没有如果,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兴衰的必然性 。

评论列表

饿了
饿了 14
2025-10-26 08:22
以前我也挺不理解身为父亲的赵奢明明辩论兵法是拿不下亲儿子赵括,为什么还会留下赵括带兵必败的评价。上网看到现代键盘侠给赵括洗白的各种理由后就理解了。史书上写的赵奢难不倒赵括就好像现代明明不懂装懂的键盘侠一样,没有任何真材实料但是一张嘴死硬,胡搅蛮缠。不管史书还是历代名人名将评价,都从来没有说过赵国缺粮耗不过秦国才换帅一类的话。可是现代键盘侠就是天天意淫赵国缺粮才换帅,赵括背锅。最后赵奢累了懒得说了,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就是赵括赢了辩论。赵国缺粮耗不过秦国就是历史公认的了。

饿了 回复 大雨淅淅 10-28 15:05
你把你全部身家拿来买单注彩票,成功了就是世界首富!

大雨淅淅 回复 10-28 14:53
成功了赵括就是战国五大名将,失败了就只能被嘲笑了

饿了
饿了 11
2025-10-21 02:52
长平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赵国缺粮耗不过秦国一类的话,包括最应该说这话的赵王赵括以及反间计的间谍。也就是现代吃的太饱了,出现一大堆网上谈兵的键盘侠,才开始意淫赵国后勤不行。
黯然
黯然 5
2025-10-29 07:18
夸张的。整个战国总人口2800万左右,七国平摊,每国400万左右。算赵国多点600万。女人去掉一大半(春秋就一直战乱,男人死的多),剩250万,老少去掉三分之一,剩170万。士农工商去掉20万,剩150万,后勤部队(三养一),战斗部队剩40万,除了对秦作战,其它边防不要了?全给你坑杀?现在考古发现古战场,顶多几万。
逸少
逸少 5
2025-10-21 17:32
只能说长平之战秦国阴谋阳谋内政外交全用了一个遍,除了国力外赵国战略战术都全面落后于秦国。赵国面对攻守举棋不定,没吃的了就去梭哈这种逻辑本身就不通,本身赵国军力都弱于秦国还主动进攻只会输的更惨,这就是典型的赌徒心理。

大雨淅淅 回复 10-21 22:44
除非穿越,知道白起的所有操作

用户26xxx13
用户26xxx13 5
2025-10-23 02:12
还是国力差距 最开始廉颇只有25万 秦军数量更多还是长途跋涉
用户36xxx29
用户36xxx29 4
2025-10-24 11:19
断粮47天还能组织突围可见能力还是不差的,还能身先士卒[点赞]
海川
海川 4
2025-10-21 17:33
那么请问长平战役后,赵国又如何打赢秦国,让秦国不得不退兵的,难道就是因为少了那40万赵国士兵,少了40万张嘴吗?

今生何为 回复 海川 10-23 13:10
邯郸一战和长平一样,没有外力赵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海川 回复 10-23 12:54
信陵君带来的军队不吃饭不打赏不抚恤,不要后勤了吗?

大雨淅淅 回复 10-21 22:43
有人在一切皆有可能

wuyuhua1031
wuyuhua1031 2
2025-10-23 17:06
最终不会有变化,但过程不会这么凄惨
身不在远方。。心也在路上
身不在远方。。心也在路上 1
2025-10-21 08:06
只有李牧能力挽狂澜。。。可惜。。。历史木有如果一说。。。

大雨淅淅 回复 10-21 22:44
如果以廉颇和李牧一起上阵,说不定有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