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前几天在上海进博会上用英文交流,还试着翻译了几句古诗词。视频传出来,不少人点赞。但没过多久,疯狂英语的李阳就在线下公开说他“每句话都有语法错误,发音也怪”,还顺带提了嘴新东方和俞敏洪。
这话一出,网上就热闹了。
没想到,董宇辉没回避,直接在评论区回复说:“英语丢太久了,说得不好,请大家多指教。”态度挺诚恳,不少人反而更支持他了。
更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李阳又发视频改口了。他说自己是“批评着玩的”,其实很喜欢董宇辉,还说“批评你是因为我们最爱你”。这话听着,有点像电视剧台词。

很多人看完有点懵:这到底是真心指点,还是另一种吸引注意的方式?
其实这也不是董宇辉第一次被挑错了。之前他也讲过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比如把烧麦说成“蒸裂的包子”,把居里夫人的成就说混过。但奇怪的是,这些好像并没影响大家对他的信任。
为什么他“犯错”,却没那么容易“塌房”?
可能因为,大家本来也没把他当成什么都会的“完人”。他更像一个还在成长中的普通人,会失误,也会认错。他直播时讲话不完美,但挺真诚,不刻意包装,也不回避问题。这种真实感,反而成了他和观众之间的一种默契。
现在董宇辉也不只靠自己一个人撑场了。他的“与辉同行”团队,最近几个月越来越成熟。不光主账号,还陆续开了几个不同内容方向的号,有的讲文化,有的聊旅行,互相带动。整个直播节奏、选品、服务,也渐渐系统化了。
这或许说明一件事:一个人能火,可能靠时机和特点;但要持续走下去,终究得靠团队和模式。
最近行业里有个趋势挺明显——那种纯叫卖式的直播,声音好像渐渐小了;而能持续输出内容、提供情绪价值的直播间,正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董宇辉踩中的,或许就是这个节点。观众来看他,不光是买东西,也是想听点有共鸣的内容,或者放松一下。
他不必完美,但要真诚;可以犯错,但要成长。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人挑错,他却依然能走下去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