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个地方能让日本和美国同时紧张到睡不着觉吗?不是军事基地,不是核设施,而是一些几百年前的墓碑和遗迹。冲绳知事玉城丹尼2025年11月的北京之行,就是这么神奇。他没去长城故宫,直奔两个普通游客根本不会注意的地方——北京通州的琉球国墓地和福建的琉球历史遗迹。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太平洋对岸的日本和美国坐不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慢慢跟你道来。

话说回来,通州区那片不起眼的老街区里,藏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墓地。本来我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历史遗迹,没想到埋葬的都是琉球国派往中国的使节和留学生。墓碑上的字迹被几百年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但玉城丹尼站在那里,按照琉球传统深深鞠躬,他的团队也跟着默默致敬。这画面被媒体拍下来传回日本,外务省连夜开会,讨论怎么应对这次"敏感访问"。你说奇怪不奇怪,只是看看墓碑,至于这么紧张吗?

美国驻日大使馆也跟着凑热闹,频繁和东京沟通。实话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一座比足球场还小的墓地,怎么就让两个大国如此在意?后来才发现,这里承载的历史分量重得惊人。从1372年开始,琉球王国就派使节来中国,有的病逝在北京,有的在归途中遇难,最后都安葬在这里。这些墓碑上的名字、官职、生卒年月,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延续了500多年的外交关系。玉城丹尼在那儿待了近一个小时,仔细查看每一块墓碑,还和历史学者讨论交流。这种认真的态度,在日本媒体看来简直"危险信号"——他分明是在强调琉球和中国的历史联系。

离开北京后,玉城丹尼又去了福建。福州和泉州这两座城市,在琉球历史上可是重要角色。当年琉球使团来华,福建是中转站和补给点。很多琉球留学生在这里学中文,读儒家经典,学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福州的柔远驿遗址现在只剩下几堵残墙和一块石碑,玉城丹尼摸着石碑上的字迹,站了好久。这座驿站曾经接待过无数琉球使节,见证了两地人民的频繁往来。泉州的琉球馆旧址保存得稍好些,院落格局依稀可辨,房屋结构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

坦白讲,玉城丹尼在福建的举动又让日本政府不高兴了。东京通过外交渠道向北京表达"关切",暗示希望中方"谨慎处理相关问题"。美国国务院也来凑热闹,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公开表态,强调"冲绳是日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真是有点困惑,怎么参观个历史遗迹就变成政治问题了?

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派使节去明朝朝贡,明太祖朱元璋欣然接受,册封察度为中山王,正式确立了两国关系。从那时起直到1879年,这种关系维持了整整507年。这507年里,琉球国王每次即位都要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得到诏书才能算合法继承。琉球每年进贡,中国则赐予丰厚回赐,价值往往数倍于贡品。琉球学生来华留学,学成归国后成为王国栋梁。中国的书籍、技术、文化源源不断传入琉球,深刻影响着这个岛国。

琉球王宫首里城的建筑风格模仿北京紫禁城,宫殿名称也沿用中国规制。官员使用汉字书写公文,王室成员阅读儒家经典。就连法律制度、科举制度、货币系统,都大量借鉴中国模式。这种影响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远远超出普通意义上的外交往来。

日本方面却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他们更强调琉球同时也向日本萨摩藩进贡,以此证明琉球一直受日本影响。但历史事实是,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始于1609年的武力入侵,而且主要是经济掠夺,并没有改变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琉球王国名义上继续向中国朝贡,实际上被迫同时向萨摩藩纳贡,处于一种微妙的双重臣属状态。

1879年4月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出军队和警察,强行进驻琉球首里城。末代国王尚泰被迫交出王印,琉球王国正式灭亡,日本设立冲绳县取而代之。整个过程充满暴力色彩。日本军队封锁首里城,切断王宫与外界联系。琉球官员试图向中国求援,但当时的清政府自顾不暇。尚泰国王在巨大压力下屈服,被迫迁居东京,余生都在异乡度过。琉球贵族和官员有的被收买,有的被流放,有的逃往中国。

日本政府随即开始大规模"同化政策"。禁止使用琉球语,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禁止穿琉球传统服饰,要求改穿和服。禁止祭拜琉球传统神灵,强制信奉日本神道教。几十年下来,琉球的本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对自己历史的认知。

这场强占从一开始就缺乏法理基础。当时的国际法讲究条约和协议,日本吞并琉球既没有国际社会承认,也没有征得琉球人民同意,完全是凭借武力完成的领土扩张。清政府曾经与日本交涉,主张恢复琉球王国,但谈判不了了之。

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日本的主权范围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小岛。琉球群岛并不在这个范围内。战后琉球被美国军事占领,与日本本土分开管理。这种分离状态持续了27年。在这27年里,琉球在国际法意义上处于未定状态——既不属于日本,也不属于美国,更谈不上独立。

美军在琉球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基地网络,把这里变成了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战略支点。1972年,美国将琉球的行政权移交给日本。注意这里用的词是"行政权",不是"主权"。美日之间的协议文本刻意回避了主权归属问题,只是说美国"把1951年以来管理的这些岛屿的行政权交还给日本"。这种表述给琉球地位留下了巨大解释空间。

日本政府拿到行政权后,迫不及待地宣布琉球是日本固有领土,冲绳县是日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国际社会从未正式承认这种说法。中国政府一直对琉球地位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则重新审视。

今天的冲绳本岛面积只有1200平方公里,却密布着32个美军设施,占地面积达到全岛的20%。嘉手纳空军基地、普天间海军陆战队航空站、白滩港,这些名字对当地居民来说既熟悉又可怕。军机起降的轰鸣声日夜不停,震耳欲聋。美军战斗机经常在凌晨两三点进行训练,附近居民根本无法正常休息。学校上课时不得不停下来等飞机飞过,医院的病人被噪音折磨得苦不堪言。

更严重的是安全隐患,美军飞机坠毁、军车撞人、士兵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2004年,普天间基地的一架直升机坠落在冲绳国际大学校园里,燃起熊熊大火。2016年,一名美军士兵强奸并杀害当地女性,引发大规模抗议。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日本政府和美国军方的处理方式却让当地人寒心——肇事者往往被悄悄遣返回国,受害者得不到公正对待。

冲绳居民多次举行公投,明确反对美军基地扩建,要求减少驻军规模。但东京和华盛顿对这些民意视而不见。日本中央政府甚至强行推进在边野古修建新基地的计划,不顾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激烈反对。这种无视民意的做法,让冲绳人对东京的怨恨越积越深。

玉城丹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选冲绳知事的。他明确反对美军基地,主张冲绳应该有更大的自主权。他多次表示,冲绳人的命运应该由冲绳人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东京或华盛顿来安排。这种立场让他在冲绳获得广泛支持,却成为日本政府的眼中钉。

1975年7月,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明仁访问冲绳。日本政府精心安排这次访问,希望展示皇室对冲绳的关心,缓和当地民众的不满情绪。访问当天,冲绳各地爆发了激烈的抗议活动。数千名民众走上街头,高举标语,高喊口号。他们抗议的不仅是美军基地,更是日本对冲绳的殖民统治。有抗议者直言不讳地说,日本皇室当年支持了对琉球的吞并,今天又来装好人,这是对冲绳人的侮辱。明仁太子的车队遭遇投掷石块和燃烧瓶的袭击,访问活动被迫中断。

这次访华团的领队是河野洋平,日本政坛著名的亲华派人物。他曾经担任日本外务大臣、众议院议长,在中日关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由他带队,给这次访问增添了特殊的政治色彩。日本保守派媒体立刻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质疑这次访问是否得到东京批准,是否有更深层的政治目的。一些右翼政客甚至直接指责玉城丹尼"背叛日本"。

表面上看,这次访问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和旅游合作。访问团与中国企业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涉及农产品贸易、旅游开发、教育交流等领域。冲绳希望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两地青年交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对冲绳的发展有实际帮助。

但经济合作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政治诉求。玉城丹尼心里清楚,冲绳夹在中美日三方博弈之间,处境十分微妙。美军基地让冲绳承受巨大压力,日本中央政府又不愿意真正解决问题。与中国发展关系,可以为冲绳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增加与东京和华盛顿谈判的筹码。
中国对这次访问给予了积极回应。中方接待规格不低,安排周到,媒体报道也比较正面。这种态度本身就传递了信号——中国愿意与冲绳发展关系,愿意倾听冲绳人民的声音。对玉城丹尼来说,这是一张重要的政治牌,可以在未来的博弈中发挥作用。
日本政府对此当然不会坐视不管。访问刚结束,东京就召见了冲绳县驻东京办事处负责人,表达"强烈不满"。日本外务省官员私下警告,冲绳的对外交往必须服从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不能擅自行动。但这些警告对玉城丹尼效果有限,他依然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与中国的交流。
琉球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历史遗留问题,又是现实政治问题。从历史角度看,日本对琉球的占领缺乏法理依据,琉球与中国的500年关系不容否认。从现实角度看,琉球已经被日本统治了140多年,几代人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下成长,社会结构深深打上了日本烙印。
冲绳内部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其实很复杂。老一辈人还记得琉球王国的历史,对中国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年轻一代在日本教育体系下成长,更多认同日本身份。美军基地的存在让所有人都感到压抑,但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大家看法不一。有人主张冲绳应该独立,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政治实体;有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在日本框架内争取更大自治权;还有人希望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冲绳社会复杂的政治光谱。
玉城丹尼代表的是其中一种声音——反对美军基地,主张冲绳自主,重视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联系。这种立场在冲绳有相当的民意基础,但这种立场注定会遭遇来自东京和华盛顿的巨大压力,在现实政治中很难完全实现。
冲绳人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一个小地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如何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这个问题,你觉得有答案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