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网上炸开了锅。
某地一所老牌省重点高中,当年每年能送十几、二十个学生进清华北大。
今年的清北录取人数,居然归零了。
在家长会上,校长当众鞠了一躬,说对不起家长,辜负了期待。
结果底下有家长直接问:“那我们明年还敢把孩子往你这送吗?”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都不敢信,这样的场面竟然真的发生在学校里。
其实,这类清北归零的事,在很多城市都不是第一次了。
我十几年前在安徽的一所重点高中实习过,那一年,也出了类似的事。
那天早上,全校突然发通知,所有教职工立即到操场开大会,必须到,谁都不能缺席。
八点不到,烈日当头。
主席台上坐满了领导,校长和书记都被安排在角落。
喇叭声很大,传遍整个操场。
领导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年我们学校没有一个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这是严重的教学事故!”
那一刻,全场鸦雀无声。
其实老师们心里都清楚,这事真不完全是教学的问题。
那一年,有十多个学生上了清北线,但因为专业没对口,全去了其他顶尖985的王牌专业。
还有几个高分学生拿了奖学金,跑去香港的大学。
结果录取人数成了零。
可在外界看来,就是“学校掉队了”、“教学不行了”。
于是,全校老师被拉到操场反省检讨,顶着太阳坐了一上午。
校长先检讨,教务主任再检讨,甚至连音体美组,都被点名批评占用了学生太多学习时间。
回到那所清北归零的老牌省重点高中。
十几年前,它是全市教育的扛把子,每年高考稳居第一。
那时候,县里的家长一听说这学校能出清华北大,就挤破头往里送孩子。
没有政策限制时,县中最顶尖的学生几乎都被挖走,县里的高中一个个元气大伤。
而这所市里的老牌省重点高中,凭着掐尖的生源和不断刷新的升学率,走上了光辉顶点。
可天下哪有一直开花的花?
几年前,一所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新建起来,硬件漂亮、师资强、待遇高。
刚开始家长还不信任,毕竟那时老牌高中成绩稳。
但附属中学有长远眼光,人家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培养。
几年后,当那批自家培养的学生升入高中时,势头猛得惊人。
而此时,市重点的招生范围被政策一限,县里的尖子生再也挖不走了。
结果就是:老牌高中生源质量下滑,附属学校的高考成绩一路猛涨。
再后来,老牌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竟然比附属学校低了二三十分。
清北录取数归零,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有趣的是,无论是安徽那所当年全校检讨的名校,还是如今被家长追问的老牌省重点高中,它们的衰落都不是某个老师、某个学生的错。
是整个教育格局在变。
政策在变,家长的选择在变,学校的竞争逻辑也在变。
谁能先看清趋势,谁就能续命;
谁只盯着眼前的成绩,谁就会被时代淘汰。
过去拼的是谁能掐到尖子生;
后来拼的是谁能培养出尖子生;
再往后,恐怕要拼的是谁能让普通学生变优秀。
这才是真正的学校竞争力。
所以,当清北录取归零时,校长的道歉其实没什么意义。
家长要的是结果,学生要的是成长。
一所学校真正的危机,不是清北归零,
而是当成绩下滑时,所有人都只想着找谁的错,没人愿意去想接下来怎么办。
教育的周期比想象的长得多,任何名校都有巅峰,也都有低谷。
重要的不是现在红不红,而是能不能在下坡路上慢下来、稳住。
毕竟,真正让一所学校重新崛起的,从来不是一次检讨大会,而是一群仍然在课堂上坚持认真教书的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