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南明“第一奸佞”的死,打肿了圣人们的脸

1645年正月十八日,原“徐泗”总兵高杰部下李成栋,投降后金,自告奋勇当起了“带路先锋”。在他急于“立功表现”的勇猛带路

1645年正月十八日,原“徐泗”总兵高杰部下李成栋,投降后金,自告奋勇当起了“带路先锋”。

在他急于“立功表现”的勇猛带路下,后金和伪军一路杀到了扬州城。

江南第一重镇,形势告急。

兵部尚书史可法,火速前往扬州,发布檄文,号召各路总兵,集结扬州,临时组建一条“抗金”防线。

但,没有一将一臣响应。

没有响应也就罢了,原协守扬州的四川总兵李栖凤和监军副使高岐凤一同投降了后金。此二贼降金,使得原就势单力薄的扬州“雪上加霜”。

七天后,扬州城破。史可法写下“受国厚恩,当以死报”,然后殉国。

这位南明首任兵部尚书,虽然头脑迂腐,治世无方,但用“以身殉国”的方式,维护了一个士大夫最后的体面,也算在“大明忠烈传”中抢到了一席之位。

休整三个月,后金由扬州出发南下,先攻镇江,再破丹阳,转头往西占领句容,最后兵临南京。

听说清军来了,英明神武的朱由崧把事先写好的“退位诏书”塞给首辅马士英,左拥着财宝,右抱着美女,脚底抹油跑去了芜湖。

皇帝一跑,满朝文武彻底没有了思想负担,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迈出降清的第一步。

曾经七代受过朱家国恩的“忻城伯”赵之龙,以南京军务提督(最高军事首脑)的身份,与“东林扛把子”钱谦益商议后,打开南京城门,没放一枪一炮,投降了后金。

南京城是五月十五沦陷的。五月二十二日,弘光帝就被总兵田雄、马得功等人绑起来,献给了清军。

由于弘光帝跑得太快,除了金钱和美女什么都没带。

邹太后被扔在城中,首辅马士英护驾太后一路追随南下。行至半路,听说田雄、马得功变节投靠后金。马士英当即改道,转走浙江,将邹太后送去了杭州避难。

途经广德时,邹太后和马士英人疲马倦,缺少饮食,便向广德守将赵景和索要供养。赵景和非但拒不接济,还号召城外百姓进城避难,不让民间给太后和马士英提供饮食。

马士英一怒之下,强攻广德城,将赵景和拘捕杀之。

士英以书索饷,景和曰:吾不能赍盗以粮也。传集乡民悉入城避乱,士英怒,督兵攻城,景和奋臂怒眦,遂遇害。

把邹太后送到杭州安置后,马士英的人生翻转和争议就开始了。

弘光灭亡后,同时出现了两个朱明政权。一个是福建的隆武帝,一个绍兴的鲁王监国。马士英原本打算投靠他们,但都被拒绝了。

最后,马士英带着残部游走在浙江一带,成了南明一支没有“旗号”的游击队。

差不多坚持了一年。1646年秋冬,马士英在宁波四明山一带,与清军发生激战。

这一战,成了马士英人生的最后余晖。

战后,清军从四明山荆棘中找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将领。经过确认,此人便是马士英。

这位“南明第一误国”权奸,被清军“剥皮揎草”挂在南京城头,以示惩戒。

据说,多铎在验证马士英真身时,从马士英身上搜出多封书信,其中有三封没有寄出,分别是寄给“抗清志士”‌‌吴日生‌、夏完淳等人的。

最炸裂的一封是弘光帝的退位诏书。马士英并没有执行弘光帝官宣退位的决定,而是用了九层油布将诏书包裹,夹在贴身衣物里,随身携带。

这个被东林君子骂得狗血喷头的奸佞,用这封没有发布的诏书,捍卫“明朝未亡”的精神信仰。

同时,清史稿中也有多处文档记载,马士英以“游击队”身份参加了明清“余杭水战、富阳会战、杭州之役”。

按理说,如果马士英“投降后金,甘当汉奸”,可能比当时任何人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即使弘光灭亡,唐王和鲁王拒不接纳他的情况下,这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恶人”仍然自发组建“游击队”参与抗清,至死没有改变大明臣民的底色,最终为明殉国。

当时,浙江文人群体中,有人写诗讽刺南明,称赞马士英,说:

钱塘江上旌旗乱,首辅犹自挽雕弓。

人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史书这东西,往往就是如此滑稽。

误国奸佞,以身殉节。

东林君子,集体降清,继续在新朝当“二等老爷”。

一百年后,乾隆编了一部“贰臣传”,把曾经投降清朝的东林君子和他们“誓死效忠大清”的感人事迹全部登记成册。

那个被当时的东林君子“人见人打,谁提谁骂”的马士英,因祸得福,躲过了这一劫。

一场亡国之时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最后靠一个外族入侵的皇帝来当裁判员,主持正义。

搞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