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这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话题。
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不容否认。
但翻看史书,又有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评价。
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是: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擅长治军,但不擅长奇谋,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
还有更狠的,直接说诸葛亮 “奇谋为短,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
什么意思?就是说因为诸葛亮不擅长奇谋,所以虽然连年北伐,但寸土未得。
这就牵涉到一个根本性问题: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古代打仗,绝不是大将骑马冲在最前面,士兵跟在后面无脑冲锋。

真正的打仗,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战略规划能力
二是战术运用能力
三是治军能力
四是实战指挥能力
五是后勤保障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清晰多了。
第一,诸葛亮有出色的战略规划能力。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占荆州,取益州,联孙吴,图中原。
这是刘备集团后来发展的基本国策。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诸葛亮的战略眼光。
第二,诸葛亮的治军能力极强。
诸葛亮带兵,最大的特点就是 “规矩” 。
他的军队进退有度,阵型严整。在冷兵器时代,这种纪律性极强的军队,战斗力往往更强。
第三,诸葛亮的战术创新可圈可点。
诸葛亮擅长阵法操练,有名的八阵图就是他创造的。
他的军队止如山,进退如风,打起仗来从容不迫。
第四,诸葛亮的后勤保障能力一流。
诸葛亮特别重视军事装备的创新和改进。
他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输粮草,还改良了弩,制造出适合蜀汉山地作战的武器。
诸葛亮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他的北伐还是失败了呢?
这就涉及到诸葛亮的短板了。

一是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先为不可胜,然后待敌之可胜。
什么意思?就是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犯错。
问题是,如果敌人也很谨慎,不犯错呢?那就只能僵持不下,诸葛亮几次北伐,大多是这个结局。
二是诸葛亮缺乏战场奇谋。
这倒不是说诸葛亮不会用计,而是说他用兵太正,缺少韩信那样暗度陈仓的天才构想。
但话说回来,诸葛亮有他的难处。
蜀汉国力弱小,总兵力不到十万。而曹魏能动员的兵力至少在四十万以上。
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根本输不起。
他不敢冒险,因为一次大败就可能让蜀汉万劫不复。
诸葛亮的谨慎,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

那么,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呢?
答案是:诸葛亮是军事家,但不是军事天才。
他是稳健型统帅,善于练兵、治军、打持久战,但不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
这就像考试,诸葛亮也许解不出特别难的附加题,但基础题从来不失分。
最后,让我们看看伟人的评价,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伟人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有问题,《隆中对》把兵力分散在荆州和益州两个千里之外的战场,后来更是三分兵力,怎么能不失败呢?
这个评价,可谓道出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深层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