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只连不锁?廖哥土鲫鱼捅破了连锁餐饮的窗户纸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作者丨彪哥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在餐饮连锁化席卷全国的今天,菜品“标准化”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在餐饮连锁化席卷全国的今天,菜品“标准化”成为许多餐饮品牌扩张的核心利器。

然而,有一家湘菜品牌却喊出了“只连不锁”的口号。

啥意思?就是人家150家店,但对菜品不追求标准化,而是允许各家门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只要好吃,你就是王道。

在中式餐饮连锁品牌引以为傲的菜品“标准化、可复制”的今天,廖哥土鲫鱼的这一模式看似新奇,实际上只是捅破了中式连锁餐饮长期心照不宣的一层窗户纸。

连而不锁,允许个性绽放

当大多数连锁品牌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让每道菜的味道、分量、外观完全一致时,廖哥土鲫鱼选择了拥抱可控的“不同”。

其“连而不锁”的核心在于:建立统一的品牌标识、供应链保障和品质底线,不追求菜品的绝对标准化,而是允许各门店根据当地市场特点和厨师技艺,保留一定的个性化和人情化空间。

正如廖哥土鲫鱼创始人所言:我这家店和那家店炒的菜不一定一样,但都好吃,只要达到品牌一致,也是连锁。

这种“连而不锁”模式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首先它增强了品牌的地域适应性。“不锁”策略,使得各门店能够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灵活调整菜品,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其次是创造了更加多元的消费体验。这种不再千篇一律的味觉体验,充满了惊喜和期待。这种微妙的差异反而成为品牌的独特魅力,吸引食客反复光顾不同门店,比较品味其中的差别。

这种模式还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厨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过度标准化的厨房里,厨师往往沦为执行指令的“机器人”,“连而不锁”融入个人理解和创新,使烹饪重新成为一门艺术而非工业流程,这也是中式正餐最可贵之处。

连而不锁,其实是中式连锁餐饮常态化

廖哥土鲫鱼提出的“只连不锁”的概念,表面看似新颖,实则是中式连锁餐饮的普遍状态,只是很少有人公开承认罢了。

中餐的烹饪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完全标准化。炒、煎、炖、炸等每一道工序都深刻依赖厨师的经验判断,讲究手感和锅气,这种依赖人工经验的烹饪过程,很难被百分百精确量化。

即使是近年来兴起的炒菜机器人,也难以完全做到标准化。比如像霸碗这样的品牌,尽管试图通过量化主配调料到克、通过机器人精准到秒,但仍难以保证每一份菜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体验。

还有,中式餐饮大量使用新鲜食材,这些食材因季节、产地、储存条件等因素,其本身的味道和质地就在不断变化。

厨师需要根据食材的实际情况调整烹饪方法,这种灵活性正是中餐的精髓所在,也是标准化难以逾越的障碍。

当中式连锁餐饮人纷纷以“实现标准化”为荣时,廖哥土鲫鱼勇敢地说出了一个事实:中式餐饮,本身就处于一种“连而不锁”的状态。

连而不锁,是一种不强求的智慧

连而锁,让小编想起了三国时期曹操将所有战船首尾相连,紧紧锁住,结果遭遇“火烧连营”的败局。

廖哥土鲫鱼的连而不锁,这种态度背后是一种尊重传统的智慧。

中餐的魅力和奥妙恰恰在于那点个性化和人情味。同样的菜谱,不同厨师演绎出不同风味;同一家店,不同食客得到不尽相同的体验。

这些在工业化时代看来是是缺陷的特质,却让中餐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人文的温度。

廖哥土鲫鱼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勇敢地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公开承认并拥抱中餐的这一特性。它不强求不可能实现的绝对标准化,而是在保持品牌核心特色的前提下,允许各门店发展自己的特色。

这种思路打破了连锁餐饮非标准化不可的惯性思维,为中式餐饮连锁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对于餐饮创业者而言,廖哥土鲫鱼的经验启示是:不必被标准化束缚手脚,在保持品质底线的基础上,适当允许各门店发展特色,反而可能增强品牌整体竞争力。

中餐连锁的未来,或许不在于强求百分之百的标准化,而在于找到“连”与“锁”的平衡点。

连的是品牌、是供应链、是品质底线;释放的则是厨艺的个性、是地方的适应、是文化的魅力。

这或许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餐饮连锁化之路:连而不锁,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