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河北一个村子,夜里几声惨叫,把邻居吓得从被窝里弹起来。等大家穿好衣服跑出来,只看

河北一个村子,夜里几声惨叫,把邻居吓得从被窝里弹起来。等大家穿好衣服跑出来,只看到警灯闪成一片,拉起的警戒线把夜色照得惨白。一家五口全倒在血泊里:七旬奶奶、儿子儿媳、还在上小学的孙女,外加一个周末回家的大学生孙子,连看门的小狗都没放过。消息一出,全网炸锅,“灭门”两个字戳得人后背发凉。 凶手是同村一个三十多岁的光棍,平时闷头干活,谁也没想到他能干出这种惊天大事。警方抓捕时,他躲在自家地窖里,裤腿全是泥,手里还攥着那把杀猪刀,刀口卷得跟锯齿一样。民警问“为什么下手这么狠”,他抬头一句“他们看不起我”,声音冷得吓人。 凶手前几年去城里打工,钱没赚到,脸却被人骗去背债,灰溜溜回村。回村后他找被害户主——也就是他堂叔——想包几亩地缓口气,对方没答应,还在村口聊天时随口说了句“你这种人种啥都白搭”。这句话被他记在小本子上,越琢磨越恨,恨到连人家孙女都容不下。案发当晚,他喝了半瓶白酒,揣上刀翻墙进去,先把老人摁在床上,接着挨个房间“点名”,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血从卧室流到客厅,连墙上全家福都没幸免。 最扎心的是小学生那一刀。孩子听到动静躲进衣柜,还是被他拽出来,小姑娘哭着喊“哥哥别打我”,他回一句“谁是你哥”,手起刀落。审讯民警说到这段直接拍桌子:“你也有妹妹!”他却像断电一样,眼神空空,只说“杀一个也是杀,杀五个也是杀,干脆利索”。心理鉴定显示没有精神病,就是纯粹的报复型人格,把自尊心放大成炸药包,一点就炸。 案子移送检察院时,村里两百多户联名写请愿书:要求死刑。开庭那天,法院门口拉满横幅,“血债血偿”“还我乡亲”红得晃眼。凶手被法警押进去,旁听席上一片哭声,被害大学生的同学举着遗像,照片里男孩笑得阳光。庭审不到仨小时,法官当庭宣判:死刑,立即执行。法槌落下,掌声雷动,有人跪地大哭,有人长舒一口气,仿佛那声“死刑”能把五条命拉回半条。 凶手家里只剩一个老母亲,庭审结束她被人搀着出来,嘴里一直念叨“我儿该死,可我也活不成了”。被害那家更惨,宅基地空成鬼屋,亲戚商量把房子推平改菜园,省得孩子路过害怕。大学生原来成绩挺好,辅导员说他想考研留城市,如今简历停在“应届毕业生”那一栏;小学生的书包还放在教室最后一排,老师不敢收,怕家长触景生情;老人平时爱坐在村口晒太阳,现在那把椅子被雨水泡得发乌,没人去搬。 网上讨论炸成两派:一派喊“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另一派追问“为什么一句嘲讽就能让人端枪”。心理学博主解释,这叫“羞耻性暴怒”,当自尊被当众撕碎,有人选择自残,有人选择外攻,凶手恰好是后者。话听起来像给罪犯找台阶,其实想提醒:别轻易踩别人的脸面,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心里埋的是种子还是炸弹。 死刑判决下来后,凶手提出唯一要求:把骨灰撒在村后河沟,不想进祖坟。村里人一口回绝:“怕脏了河水。”最后由殡仪馆统一处理,连墓碑都没有。有人感叹,他活着没人在意,死了也没人怀念,五条命换来的就是“查无此人”。案子尘埃落定,可阴影留在村子里,夜里十点以后大街基本没人,狗叫两声都能把邻居吓醒。大家见面不再问“吃了吗”,而是说“早点锁门”。一句看不起的玩笑,最终酿成六家悲剧——五条人命,一个死刑,外加整个村子的噩梦。 来源:澎湃新闻农村灭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