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879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午睡之后,路过通房丫头卧室时留了下来,而就是这一次丫头

1879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午睡之后,路过通房丫头卧室时留了下来,而就是这一次丫头便怀了孕,一年后生下一子,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谭延闿。   1935 年长沙,秋日阳光落在李氏枯瘦的手上,她紧攥着泛黄的兰花手帕。   这方帕子是 1879 年她在浙江巡抚衙门当丫头时绣的,藏了她一辈子的故事。   从无人在意的通房丫头,到民国风云人物谭延闿的母亲,她的一生都系在这针线上。   李氏生于浙江贫苦农家,16 岁家乡闹灾,被卖进谭府当丫头。   因手脚麻利、性子沉静,她被分到西院做杂活,偶尔帮正室沈氏绣花。   府里规矩森严,正室高高在上,妾室明争暗斗,她只能谨小慎微度日。   每天天不亮起身洒扫,夜里借月光做针线,若不是 1879 年那个午后,她或许会潦草一生。   那天午后,谭钟麟路过西院,瞥见她绣兰花的模样,竟推门进来询问花样。   李氏慌得起身行礼,声音发颤:“回大人,是兰花,取个清净意思。”   她以为只是偶然,没料到几天后,谭钟麟又来西院,还留了下来。   不久后李氏怀孕,喜的是有了依靠,怕的是身份卑微护不住孩子。   沈氏表面让下人 “好生照料”,实则把她迁到西院最偏的漏风小屋。   冬天小屋格外冷,她裹紧被子护着肚子,感冒咳嗽也硬熬,怕影响孩子。   1880 年春天,儿子出生,谭钟麟取名 “延闿”,李氏暗下决心要让孩子有出息。   可沈氏很快以 “府中规矩” 限制她与孩子相处,她只能早晚偷偷去育婴房看孩子。   谭延闿三岁学认字,李氏先自己学会再夜里教,省下月钱买纸墨。   孩子五岁写的小楷比小厮工整,她托老仆把字送进谭钟麟书房,手心全是汗。   谭钟麟见字惊讶,当场考谭延闿经书,孩子对答如流,他决定亲自教孩子读书。   李氏激动得一夜没睡,隔天去给谭钟麟磕头,可沈氏很快克扣孩子的学习资源。   李氏没办法,就把木炭碾成粉当墨,用废纸订本子,让孩子接着练。   1888 年谭钟麟寿宴,李氏为孩子争取机会,下厨做了加了梅干的红煨肉。   宴席上谭钟麟尝出味道,问起是谁做的,老仆说是李氏,还提了她供孩子读书的事。   谭钟麟这才多关注李氏,偶尔问起她的生活,让下人送些补品。   1890 年,10 岁的谭延闿乡试中举,谭府震动,谭钟麟大摆宴席,还让李氏参加。   这是她第一次赴宴,坐在角落看儿子被夸赞,悄悄抹泪,却拒绝求名分:“只要孩子好。”   后来谭延闿考中进士、进翰林院,想接李氏去京城,她却拒绝了。   怕自己的身份给儿子丢脸,也怕在京城不自在,谭延闿只能常回谭府看她,送书信点心。   她把书信藏在木匣里,没事就拿出来读,读一遍哭一遍。   1912 年民国成立,谭延闿成湖南都督,再接李氏去长沙,这次她没拒绝。   在长沙别院里,她终于过上安稳日子,有仆人照料,能随时见儿子、看孙子。   谭延闿有空就来陪她,给她看自己的书法,她摸着字笑:“像个大人物了。”   1930 年谭延闿病重,躺在病床上叮嘱族人:“我母亲一生不易,按侧室之礼待她。”   李氏得知儿子去世,把自己关在房间对着书法坐了三天,再出门时眼神没了光。   接下来五年,李氏在别院里安静度日,绣绣花、看看书信,手帕和小楷总擦得干净。   1935 年秋天她身体变差,让仆人把手帕和小楷放进棺材:“我带这些去见我儿。”   说完她闭上眼,享年 75 岁。   族人按谭延闿的嘱托,以侧室之礼安葬李氏,墓碑刻 “谭母李氏之墓”。   这个曾被忽视的通房丫头,用一生隐忍与爱,培养出改变时代的人物。   她的故事没写进正史,却藏在兰花手帕和谭延闿的书法里,流传至今。   人们还记得,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有个叫李氏的母亲,用针线绣出了儿子的未来。       主要信源:(华声在线——历史上的今天丨1880年,“文甘草”谭延闿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