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北京,打算收回父亲购置的四合院,但住户拒不承认

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北京,打算收回父亲购置的四合院,但住户拒不承认,并要求每户赔偿几百万,无奈之下,杜维善只能求助相关部门,那杜维善最后有没有收回房产呢? 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在江苏高桥镇一个贫困家庭,早年失去双亲,由继母和舅舅抚养。14岁时他独自到上海谋生,先在水果摊当学徒,后来进入水果行工作,逐步接触市井网络。加入青帮后,他从底层起步,通过参与赌场和运输业务积累势力。1920年代,他掌控多家企业,涉及金融和航运,还创办学校和慈善组织。杜月笙有多个子女,杜维善是小儿子,1933年生于上海,母亲是姚玉兰。幼年随父经历变迁,1949年随家移居香港。杜月笙1951年逝世后,杜维善迁台求学,后到澳大利亚读地质学,再定居加拿大从事商业。 杜月笙在上海滩以青帮头目身份闻名,他扩展势力时结交各界人物,包括政要和艺人。孟小冬是京剧名伶,早年与梅兰芳有情感纠葛,后因事件分手。姚玉兰介绍孟小冬给杜月笙,两人发展关系。1940年代,杜月笙在北京为孟小冬买下四合院,作为安身之所。房产格局包括正房三间和厢房,占地不小。杜月笙遗嘱指定此房产归杜维善继承。孟小冬1949年后赴港,与杜月笙举办婚礼,但杜月笙不久病逝。孟小冬1977年去世前未再婚。 杜维善成年后保持低调,在加拿大成为收藏家,专攻古钱币研究。他捐赠藏品给上海博物馆,推动文化交流,还获上海市白玉兰奖。1991年,他回国探亲,携带父亲遗嘱和房契,到北京东城区东四胡同找到房产。院子已被改造,住着20多户人家。这些居民多在1950年代凭租赁证入住,后通过房改获产权。杜维善出示文件时,居民不承认其效力,坚持有政府证明。 居民提出每户补偿几百万的要求,当时北京房价远低于此数额,这相当于市场价几十倍。杜维善转而求助房产管理部门,官员查阅档案显示1952年房产登记为无主,归入国有。孟小冬弟弟曾在1950年代提交上交申请,政府确认接收。后续公私合营政策和1985年房改细则保护现住户权益。杜维善又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解释产权变更历史。 杜维善尝试法律途径,向法院提交起诉。审理中,他提供遗嘱和购置凭证,被告居民出示产权证和居住事实。案件拖延数月,杜维善多次往返,耗费时间和资金。档案显示房产几经变更,已成多户私有。居民在过程中坚持高补偿,杜维善评估成本后放弃诉讼。他未收回房产,悄然离开北京。事件反映出历史产权纠纷的复杂性,涉及政策演变和民生现实。 杜月笙作为青帮领袖,其财产来源包括帮派活动和商业运作,这在当时社会中常见。他掌控上海经济部分领域,但也参与非法事务。杜维善继承父亲部分遗产,却在房产问题上遇阻。类似案例在北京老城区多见,许多民国房产在1950年代改造中转变性质。杜维善的努力凸显海外华侨对祖产的执着,但现实政策框架限制了可能性。 几年后,四合院被一位京剧爱好者花映红购得。她对孟小冬艺术情有独钟,曾到南京祭拜其墓。花映红逐户协商买下房产,进行修缮,恢复原貌。在正房陈列孟小冬照片、信件复制品和戏服,使其成为文化保存点。房产虽不对外开放,却延续京剧遗产价值。杜维善返回加拿大,继续收藏工作,直至2020年3月在温哥华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