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张学良对杨宇霆说道:“留在府中吃午饭吧。”杨宇霆摆摆手:“我回家吃,吃完再来。”说完转身就走,张学良目光一沉,冲副官一摆手,副官立马心领神会,随即退下安排。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29年1月10日夜晚,沈阳大帅府内传来几声枪响。 东北军总参议杨宇霆和黑龙江省长常荫槐在老虎厅被处决。 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整个东北军政界,也成为少帅张学良一生中最受争议的决定。 事情要从前一天的一场寿宴说起。 1月5日,杨宇霆为父亲举办寿宴,张学良夫妇亲自前往祝贺。 但是在宴会上,当张学良入场时,在场的官员们反应冷淡。 等到杨宇霆出现时,众人却纷纷起身致意。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张学良深感屈辱,也更加坚定了他要铲除这个政敌的决心。 1月10日下午,矛盾终于爆发。 杨宇霆带着常荫槐来到大帅府,要求张学良签字批准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由常荫槐担任督办。 这一要求表面上是关于铁路管理权的调整,实则暗藏玄机。 当时的东北铁路系统包括中苏合建的中东铁路,如果批准了这个提议,东北的铁路命脉将完全落入杨宇霆派系手中。 面对这一要求,张学良以需要请示南京政府为由婉拒签字。 但杨宇霆态度强硬,毫不退让地说:"别跟我咬文嚼字,赶紧签字!" 双方不欢而散时,杨宇霆抛下一句"我们回家吃饭,晚上再来取结果"。 便与常荫槐扬长而去。这种傲慢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时年28岁的张学良。 自一年前其父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张学良接手东北军政大权。 但资历深厚的杨宇霆始终以长辈自居。 杨宇霆经常公开表示对少帅的不满,曾当面训斥张学良:"老帅在世时,你可不敢这样!" 更让张学良难以忍受的是,杨宇霆在东北易帜问题上与自己持相反立场。 这对正在推动国家统一的张学良形成了巨大阻力。 面对杨宇霆的步步紧逼,张学良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杀,可能引起东北军政界动荡;不杀,自己的权威将受到严重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学良采取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做决定,抛银元。 他取出一枚银元,对妻子于凤至说:"如果银元正面朝上,就处决杨常二人;如果反面朝上,就留他们性命。" 令人惊讶的是,银元连续抛掷三次都是正面朝上。 于凤至建议试试反面,结果又抛了三次,全都是反面。 这个结果让张学良下定了决心,他认为这是天意如此。 当晚,张学良命令警务处长高纪毅在老虎厅布下埋伏。 当杨宇霆和常荫槐晚间再次来到大帅府时,被卫兵当场逮捕。 高纪毅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国家统一,立即处决!" 几声枪响后,两位东北军政要员倒在了血泊中。 杨宇霆作为张作霖时期的元老重臣,对东北军政建设有过重要贡献。 他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辅佐张作霖整军经武。 在1918年的"秦皇岛截械事件"中,他成功截获直系军阀冯国璋向日本购买的军火,使奉军实力大增。 在两次直奉战争中,杨宇霆都表现出色,特别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他协助张作霖将奉系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但是,正是这些功绩让杨宇霆日渐骄傲自大。 张作霖去世后,他不仅经常公开批评张学良年轻不懂事,还在各种场合给少帅难堪。 最严重的是,他反对东北易帜,这与张学良推动国家统一的政策背道而驰。 在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典礼上,杨宇霆和常荫槐公然拒绝合影,给张学良造成了极大的难堪。 处决杨常二人后,张学良迅速控制了东北政局。 他立即召开会议宣布既成事实,并于次日发布通电,历数杨宇霆、常荫槐的罪状。 同时,他也做了相应的善后工作,给杨、常两家各送了一万元抚恤金,并亲自写信安抚其在海外留学的子女。 这一事件在东北军政界引起巨大震动。 一方面,它巩固了张学良的领导地位,再无人敢公开挑战其权威。 另一方面,杨宇霆的死亡使东北军失去了一位能干的外交和军事人才。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这一事件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前不到三年。 有人推测,如果杨宇霆还在世,以他对日本人的了解和外交手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止日本侵占东北。 晚年张学良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表示这是他一生的憾事。 这个自称唯物主义者的少帅,却用抛银元的方式决定了两人的生死,这其中的矛盾与无奈,令人深思。 那枚决定生死的银元,后来被保存在大帅府的铁柜中,直到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发现。 主要信源:(南开大学新闻网——今晚报:近代天津的足球记忆;中国新闻网——神秘收据:张学良资助政友本党 希望日本更换内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