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能得到慈禧的信任,就是砸钱给慈禧身边的太监。每次觐见时身上会带数十张十两到数百两的银票,见到迎来往送的太监就塞上一张。(袁世凯每次入宫会给小太监10两银票,大太监给数百两银票) 说起袁世凯这号人物,在清末那会儿,他能爬到高位,靠的可不是什么真本事,全是钻营出来的。晚清宫廷里头,慈禧太后一手遮天,谁想靠近权力中心,就得先过太监这关。袁世凯看准了这点,从他进京面圣开始,就开始大把撒银子,专攻慈禧身边那些阉人。每次他进宫,腰包里头塞的不是空折子,而是成打的银票,从十两小额到几百两大票,够那些小太监过好几个月。小太监们负责迎送,袁世凯一见面就顺手塞一张十两的,够他们买身新袍子;遇到级别高的,出手就重,几百两直接到手,那些家伙哪见过这阵势,立马就把袁世凯当祖宗供着。 这套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袁世凯的日常操作。他知道慈禧耳目多,全靠这些太监传话。宫里头消息灵通,谁能说上话,谁就能左右风向。袁世凯不光给零花钱,还专挑慈禧宠信的太监下手。李莲英是总管太监,手握大权,袁世凯每月固定送重礼,金丝楠木的烟袋锅子、镶猫眼石的玉佩,一箱子银元叮当响。李莲英接过东西,点都不点,就让仆役抬走,从此宫中一有动静,消息就直奔天津袁的督署。另一个叫马宾廷的,管着慈禧的私库,袁世凯更不手软,派心腹夜里进京,叩开后门,银票堆成山。马宾廷得了好处,宫里风吹草动,立马派人快马加鞭报过去,袁世凯在天津签押房里听着这些,笔走龙蛇,第二天折子就对上慈禧的心思。 银子砸出去,回报来得快。袁世凯不光收买太监,还盯上军机处的庆亲王奕劻。这王爷贪得无厌,袁世凯每月送四五万两,过年过节翻倍,专派杨士琦乔装成布商,背着银箱子进王府。奕劻儿子载振娶媳妇,袁世凯全包,从聘金到酒席,一分不让王府出。奕劻得了甜头,在军机处一开口,袁世凯荐谁谁上,缺出肥瘦论价,银子到位,官帽就到。直隶、东三省、两广这些油水多的地盘,全被袁世凯一句话定下。奕劻父子还帮着袁世凯排挤对手,丁未政潮那会儿,袁世凯砸钱让奕劻弹劾瞿鸿禨和岑春煊,直接把他们赶出局。袁世凯的北洋势力就这样一步步稳固,靠的不是打仗,而是银子铺路。 这事儿搁在当时,宫廷里头司空见惯。慈禧自己就爱收礼,地方大员过年过节,哪个不送?袁世凯聪明在专攻太监和奕劻这些关键节点。李莲英和马宾廷成了他的耳目,宫里慈禧一句话,天津就知道;奕劻管军机,袁世凯的保举无人敢挡。结果呢,袁世凯的部下升得飞快,徐世昌从七品编修四年蹿到二品尚书,段芝贵从候补道直奔布政使,还署理黑龙江巡抚。袁世凯用银子换忠心,北洋集团越滚越大。外头人看他风光,内里全是算计。晚清这摊子烂事儿,银子就是通行证,袁世凯玩得溜,谁也说不出啥。 袁世凯这路子,根子在晚清的腐败土壤里。慈禧垂帘听政,宫廷成了交易场,太监们平日里就靠外头赏钱过活,袁世凯的银票来得及时,他们自然卖力。奕劻那王爷,史书上说他“见钱眼开”,袁世凯一出手十万两,奕劻立马变铁杆儿。1907年载振去东北,袁世凯派段芝贵招待,席间送杨翠喜歌妓,外加十万两银子,奕劻父子乐坏了,从此袁世凯在朝中如鱼得水。袁世凯还建专线电话,从天津督署直通北京太监处,一有风吹草动,消息秒传。有人说,宫中一言一动,顷刻到津沽,朝廷喜怒,全被袁世凯测准迎合。这话不假,袁世凯的折子总对胃口,慈禧一看就点头。 当然,这套砸钱把戏,也暴露了袁世凯的短视。他不建根基,只靠贿赂,慈禧一死,奕劻一倒,北洋就露馅儿。但在当时,袁世凯靠这法子,硬是把慈禧身边的太监变成情报网,把军机处变成自家后院。宫廷里头,那些小太监得了十两,够他们吃喝半年;大太监几百两,够买宅子娶姨太太。袁世凯的银票像钩子,钩出一张张笑脸,也钩出他的权势。晚清这时代,官场黑得像锅底,袁世凯不过是玩得更狠的那个。银子砸出去,信任就到手,慈禧的宠信,全是这么换来的。 袁世凯的砸钱,还延伸到北洋内部。他用高待遇拉人,部下升迁快,忠心就稳。徐世昌投靠后,四年从翰林小官变尚书;段芝贵从跑腿的道台,一跃成巡抚。袁世凯知道,银子不光买太监,也买人心。宫廷外头,天津小站练兵,他克扣军饷,省下的钱全砸进关系网。结果,新建陆军七千人,装备德式枪炮,成了清末精锐。可这精锐的底子,是银子堆的。慈禧看重袁世凯的兵,袁世凯看重慈禧的位,两人各取所需。砸钱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晚清官场的缩影,谁钱多谁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