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们的命门太过于明显了,现在无论是哪个国家和我们打交道,对方总会提一句:坚定支持

我们的命门太过于明显了,现在无论是哪个国家和我们打交道,对方总会提一句:坚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一个中国原则自从确立以来,就成了中国外交的基石。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明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这份决议不仅从法理上确认了只有一个中国,还为国际社会处理台湾问题设定了基准。此后,中国与各国建交时,都要求对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2025年,已有18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每一份建交公报或联合声明中,这一条款几乎是标配。这样的共识,本该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实保障,却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外交惯例,甚至是交易筹码。 这种惯例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972年中日建交联合声明中,日本就首次书面表达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理解。同样,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类文件在冷战结束后,传播得更快。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发展中国家纷纷靠拢北京,建交公报的模板化让“一个中国”条款变得司空见惯。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拉美国家如巴西,在签署协议时,总会先列出这一承诺,以换取基础设施投资或贸易优惠。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也严格遵循第2758号决议,不允许台湾以国家名义参与。 问题在于,这句话被重复得太多,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分量。各国政要从美国总统到小岛国领导人,在双边会晤、联合声明或记者会上,几乎条件反射般地提起它。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上,多个非洲国家代表在讲话中嵌入这一表述,紧接着就是索要高铁项目或港口援助。东南亚邻国如菲律宾,在南海争端敏感期,也会用它缓和气氛,同时争取渔业协议。甚至欧洲国家,在谈电动汽车关税时,也会顺带重申,以示“友好”。这种模式下,一个中国原则不再是单纯的道义宣示,而是谈判桌上的“入门券”。说多了,就等于告诉全世界:这里是中国最敏感的点,轻轻一碰,就能撬动让步。 这种公开化的“秘密”,对中国外交带来实际压力。原本的核心利益,被反复点名,等于暴露了战略弱点。敌对势力如美国,利用它在国会通过所谓“台湾关系法”,一边口头承认一个中国,一边实质售武台湾。2025年,美国国务院官员在X平台发帖,质疑台湾被排除在世卫大会之外,试图以“人道主义”为名,扩大台湾“国际空间”。这不是孤例,类似操作在G7峰会、北约会议中频现。日本作为历史责任方,却在2025年5月允许在日台湾民众将原籍地登记为“台湾”,这直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引发中方强烈抗议。 从法理角度看,一个中国原则的稳固性毋庸置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早在1943年就确认台湾归还中国,联合国决议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事实。国际法原则如国家继续性,也明确中国主权不因内部分裂而中断。但现实中,外部势力故意模糊界限。美国在建交公报中承诺不干涉台湾,却通过国内法绕道,继续军事支持。这双重标准,不仅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还破坏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025年,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公开批评此类行为,称它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国际谴责。埃及前总理沙拉夫也指出,181个国家已与中国建交,一个中国原则是人心所向,任何霸权干涉都将失道寡助。 “台独”势力如赖清德,自称“台独工作者”,鼓吹台湾“战略位置”,乞求外部撑腰。这不仅加剧台海紧张,还让外交压力雪上加霜。中国人民解放军2024年开展“联合利剑-2024A”演习,正是对分裂挑衅的惩戒,彰显维护主权的决心。长远看,提升议价能力是关键。中国经济持续增长,2021年两岸贸易额已达3283.4亿美元,大陆连续21年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这份经济纽带,让台湾同胞看到统一的实惠,也让国际社会认识到,挑战中国只会自食苦果。 各国反复提及台湾,无非想从中渔利,但中国通过实力回应,让这种渔利变得越来越难。国际格局中,得道多助的道理永不过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仅是为台湾同胞谋福祉,也是为全球稳定贡献力量。唯有如此,这句外交“口头禅”才能回归本真,不再是压力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