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印度游客在义乌偷衣服一事,最后说是误会,其实大家心里面都很清楚,还是因为中国人太

印度游客在义乌偷衣服一事,最后说是误会,其实大家心里面都很清楚,还是因为中国人太好说话,很多案例说明外国人享受了超国民待遇,但中国人最后还是接受了,以至于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     11月23日这天,金华义乌一家服装店里,一位印度男顾客大摇大摆地准备离开,身上穿的是刚试的一件灰色上衣,手里还正要去拿另一件紫色的,如果不是那个金华的女店主眼疾手快把人拦下,这两件衣服恐怕就都要随着人流消失在街道尽头了。   这场景是不是挺熟悉?当场被人几十号人围住,店主气得直接报警,可谁成想,这事儿到了最后,官方给出的定性却是“忘记支付”,一句“误会”,双方费用一结,这事儿在台面上就算翻篇了。但那种别扭劲儿在大家心里怎么都过不去。   为啥?因为大伙心里都像明镜似的:如果换个本地人,这种拿着未付款商品想溜的行为,早就被定性为盗窃了,哪里还有什么解释的余地?女店主当时被人潮堵着,反问的那句“衣服还没付钱算啥?”虽然在警方的调解下没了下文,但那种无奈,恰恰戳中了现在的痛点。   这就是争议的台风眼:咱中国人向来好说话,好客之道全球闻名,一句“有客自远方来”成了某些人眼里的通行证,这种“超国民待遇”时间久了,难免让人觉得只要不是本地脸孔,似乎就能享受到额外的宽容,甚至有在华的印度留学生还出来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本国文化里的“临时记性差”。   可这种说法未免太苍白了,正如有人反驳的,中国这儿既没有能洗清罪孽的恒河,也没有能防治病毒的圣水,大家都是凭本事做生意,不想掏钱就想靠“扫码”这种假动作蒙混过关,甚至看到好东西手就痒痒,这怎么能是文化差异这块遮羞布能挡得住的?   很多常年和这帮客商打交道的人其实早就看透了,有些人就是穷惯了,或者说钻空子成了习惯,哪怕是在风景秀丽的庐山溪水里随便洗澡,也是这种随性心态的折射,嘴上狡辩、耍赖,似乎成了遇到麻烦时的标配,但这次在义乌,事情显然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地和稀泥了,监控视频里拿衣服的过程倒是没啥暴力冲突,可恰恰是这种顺手牵羊的“平静”,才更让人细思极恐。   其实很多有尊严的印度人听到这事儿,也会觉得丢人现眼,问题是,只靠我国人的宽宏大量,或者寄希望于店主个人的火眼金睛,根本防不住这些“漏付”的惯犯。   现在都在讲优化营商环境,有些商户为了减少这种现金交易的罗生门,已经被迫开始试点纯扫码购物,甚至还有人提议,能不能在那些常用的电子支付工具里加上语音提示,或者像一些强硬的声音建议的那样,干脆让外交系统介入,中印旅行社发个手册,使领馆发个短信警告一下:在这儿得入乡随俗,守法是第一位的。   更进一步说,是不是该给这些“不受欢迎的游客”建立一个签证黑名单制度?对于那些手脚不干净、违法乱纪的人,十年内不准再入境申请签证,这恐怕比单纯的口头教育来得管用得多,义乌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市场,类似的纠纷肉眼可见地在增长,虽然每一笔交易可能涉及的钱不多,但折射出的却是规则执行的硬伤。   当“忘记付款”成为一种可以被接受的理由时,对于那些遵纪守法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冒犯,这次舆论的热度虽然随着时间慢慢在降,但留给管理者的那道题却越来越难解:到底是该继续用人情味儿去包容这些“文化误会”,还是该硬起手腕,用规则告诉所有人,好客不代表没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