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正气歌丨杨美村里扬美名】8天前,村民扶老携幼,纷纷离家,躲避途经村子的红军;8天后,进村的道路被乡亲们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热情招待红军。这是发生在1929年福建漳平杨美村的一段故事。那年8月20日,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途经杨美村。当地土豪劣绅造谣说红军在县城杀人放火,村民们吓得纷纷躲了起来。村里一名叫苏观泗的老人,曾听说红军三打龙岩城的故事,对谣言有所怀疑,很想亲眼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样。正当他透过自家杂货店的门缝观察时,一名红军战士敲响了店门。战士向老人耐心解释红军的宗旨、任务以及纪律,恳请他帮忙购买粮食以解军中急需。在苏观泗的应允下,红军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其堂弟苏和家中的26斤大米,并请苏观泗转交米款两元大洋。临行前,红军还在苏和家墙上留言:“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红军。”红军走后,村民陆续回到家中。他们发现,家里没有丢失一针一线;墙角的陈年灰尘都被清扫干净;自家柜台上的糖果一颗没动,纸烟一根不少;红军喝过的茶水碗底,都留下了铜板或银毫子。特别是苏和,注视着墙上的留言,摩挲着两元大洋,感慨万分。村民们对这支队伍赞不绝口,口口相传:“这才是咱们穷苦人的队伍!”8天后,红军再过杨美村,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初来时群众避之不及,是对陌生队伍的不信任;8天后备好饭菜相迎,是对秋毫无犯作风的由衷认可。严明的纪律,形成了红军与群众之间坚实的信任。这纪律的源头,并非始于杨美村。它的星火,在更早的井冈山上便已点燃。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在茨坪荆竹山“雷打石”上对红军战士宣布了三条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的雏形。离开杨美村几个月后,这支队伍在新泉与红四军其他纵队共4000余人,参加了我军第一次大规模军政整训。这次整训结合当地习俗,完善纪律规定,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最初版本,进一步遏制了部队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气。然而,纪律若只停留在“不拿”的禁令层面,或许能赢得一时感激,却未必能催生出杨美村村民那样由心而发的认同。在新泉整训10多天后,古田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提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使我军的纪律被赋予灵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等一条条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规定,从单纯的道德自律,升华为官兵深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于是,纪律严明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而成为赢得民心的密码、队伍行稳致远的根本。从此,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一路红旗漫卷。习主席强调,人民军队必须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时光流转,当年杨美村的飘香饭菜,粗陶碗里盛满的信任,都成为珍贵的记忆。今天,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守纪模范,是强军胜战的使命召唤,是永葆本色的时代召唤。“军号嘹亮步伐整齐,人民军队有铁的纪律……”我们不妨时常想想杨美村的“八天转变”,多问问自己“群众的门板上好没有?水缸挑满没有?铺草捆好没有”,以纪律凝聚力量,以作风赢得人心,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向前进。(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