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0年,杨靖宇殉国后,日军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将军的身躯躺在一只木柜旁

1940年,杨靖宇殉国后,日军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将军的身躯躺在一只木柜旁边,他的衣物扒开,羊皮袄被搁置在一旁,他的遗体将要被伪军和日军,运回去领取奖赏。 这张照片至今看了仍让人浑身发颤,不是因为画面的惨烈,而是透过镜头能感受到的、侵略者的卑劣与英雄的傲骨。谁能想到,这位被日军围追堵截五个多月的抗日将领,牺牲时年仅35岁,而他的身边,连一粒子弹都已耗尽。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还是河南确山一个热血青年,他亲眼见过军阀混战下百姓的流离失所,亲身经历过地主劣绅的压迫剥削,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苦难记忆,让他立下了“为穷苦人打天下”的誓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主动请缨奔赴东北,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那时的东北,已是日军铁蹄下的人间炼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抗日队伍面临的困境远超想象——缺枪少弹、缺衣少食,冬天的长白山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战士们只能穿着单衣在雪地里行军,饿了就啃冻硬的窝头,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杨靖宇总是把最好的装备让给战士,自己的羊皮袄补丁摞补丁,夜里宿营时,他会把年轻战士搂在怀里取暖,用自己的体温抵御严寒。 1939年冬天,日军调集十万兵力,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大讨伐”,杨靖宇率领部队在濛江县境内与日军展开游击战。日军采取“归屯并户”的策略,切断了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还悬赏万元大洋捉拿杨靖宇。 在连续几个月的周旋中,部队伤亡惨重,粮食和弹药逐渐耗尽,很多战士因为饥饿和严寒倒下,最后身边只剩下少数几人。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三道崴子被日军包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他宁死不降,靠着树身顽强射击,直至壮烈牺牲。 日军始终无法理解,这个被围困数月、断绝补给的中国人,为何能坚持到最后。他们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腹部,想看看他究竟靠什么存活——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 在场的日军士兵都愣住了,连指挥官岸谷隆一郎都忍不住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可这群侵略者的敬畏只持续了一瞬, 转头就下令将杨靖宇的遗体运走,拍照炫耀、邀功请赏,甚至把他的头颅割下悬挂在城门上,企图以此震慑抗日群众。 那些参与运送遗体的伪军,大多是被迫投降的中国人。其中有个叫赵廷喜的伪军,曾在杨靖宇断粮时见过他,当时杨靖宇恳求他帮忙买些粮食,还塞给他几块银元,可赵廷喜转头就把消息泄露给了日军。 看着将军的遗体被肆意糟蹋,赵廷喜的脸上满是羞愧,却不敢有丝毫反抗,而这种羞愧,最终成了他一辈子的枷锁,直到晚年还在为当年的背叛忏悔。 杨靖宇的牺牲,没有让东北的抗日火焰熄灭。相反,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白山黑水,更多的中国人站了起来,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1946年,濛江县被改名为靖宇县,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如今,靖宇县的杨靖宇烈士陵园里,将军的塑像巍然矗立,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瞻仰,聆听那段悲壮的历史。 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再经历枪林弹雨,不用再忍饥挨饿。但杨靖宇将军用生命诠释的爱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他让我们明白,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靠空谈支撑,而是靠无数像他一样的英雄,用热血、用坚守、用不屈的意志铸就。 铭记英雄,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传承他们的精神,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勇敢地站出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