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台北,白崇禧已远离权力中心,这位曾指挥百万大军的军事家,如今只挂名“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虚职,蒋介石未兑现让他组阁的承诺,反而撤销其所有实权岗位。[谢谢] 他家对面设有一个据点,专为监视而建,每次出门情治人员如影随形,这种严密监视持续十余年,连日常散步都有人记录行踪。 某日他决定拜访旧部朱怀冰,朱怀冰曾受其提拔,堂弟朱鼎卿更是在白崇禧支持下担任过湖北省主席,但这次拜访却遭遇尴尬,刚进朱家院子,就听见朱怀冰在屋内训斥管家,“谁让你放他进来,不会说我不在家。” 白崇禧默然离去,这一幕成为他在台湾处境的最佳写照,朱怀冰的态度转变源于现实考量,他当时在国防部任职,若与失势的白崇禧走得太近,可能影响自身仕途。 这种刻意疏远在当时很普遍,白崇禧与蒋介石的矛盾由来已久,他与李宗仁曾三次逼蒋下野,1949年他本可选择移居香港或海外,却最终决定赴台,这个选择让他陷入困境。 在台期间他至少经历两次暗杀企图,最惊险的一次是特务在其常乘坐的轨道车上做手脚,幸好副官及时察觉才免于意外。 除了政治压力,经济问题也困扰着他,全家人依靠退休金生活,与昔日地位形成鲜明对比,他偶尔会去街角书店翻阅报纸,特别关注大陆相关报道,但从不对外表露看法。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北寓所去世,官方公布死因为心脏病,他在台湾度过的十七年,是逐渐被遗忘的十七年。 这段历史不仅关乎政治抉择,也展现人情冷暖,昔日部下纷纷保持距离,连简单社交都成为奢侈,从权倾一时到门庭冷落,白崇禧的晚年成为时代变迁的缩影。 老领导的失势就赶紧划清界限,典型的官场现形记,在台湾那种环境,跟白崇禧走太近确实容易丢饭碗,换成我可能也不敢开门。” 白崇禧到台湾后连家门口杂货店二楼都常年驻守三个情治人员,电话被窃听,出门被跟踪,朱怀冰作为‘国防部’官员,更不敢蹚这浑水。 这不就是现代版‘人走茶凉’,想起我前任领导退休后回公司,连门禁卡都刷不进了,白崇禧的遭遇说明,权力场上的情谊从来都是脆弱的。 其实白崇禧自己早有预感,他曾对儿子说‘来台湾是向历史交代’,明知会被边缘化仍坚持赴台,或许是想保全‘忠君’的名节,而朱怀冰的选择,不过是乱世求存的缩影。 如果你身处朱怀冰的处境,会冒险接待老上司,还是明哲保身?现实中遇到“人走茶凉”你会如何应对?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人民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