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杭州,27 岁女子花 6 万相亲,想找年轻有房男士,可婚介公司安排的全是 50

杭州,27 岁女子花 6 万相亲,想找年轻有房男士,可婚介公司安排的全是 50 岁“大叔”!女子认为自己被欺骗,要求退款!婚介公司:“她要求年收入 200 万,年轻男人有几个能达到这个收入?” 在杭州这样一座被互联网钱潮冲得发烫的城市,连“谈对象”都变得像在做职业规划,有个27岁的姑娘,自信漂亮、对未来有想法,觉得既然城市节奏这么快,爱情也可以“花钱提速”。 于是她掏了六万块,想直接通关婚恋市场,换来一个年轻、有钱、有房有车的高配男友,结果现实给她上了一课:钱是花了不少,来见她的却是一排五十上下的大叔。 她要的是“黄金单身汉”,机构给她配的是“成熟中老年男”,落差之大,让她怀疑人生,这事还得从去年年底说起。 邱女士她不是盲目恋爱,她的择偶条件精准得像写代码:房要有、车要有、收入要稳、长相要看得过去,重点是年龄差不能太大,十年以内最好。 身边认识的男人都觉得普通,她干脆转头找婚介,交了一万元,打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现实第一次击碎她的幻想。 机构安排的三位相亲对象,让她一次比一次心凉,不是条件不搭,就是年龄不对,她原以为会有偶像剧式的情节,结果全是职场剧里“叔叔请喝茶”的画风。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冷静了,但她反而被激起了“再试一次”的赌徒心理,今年五月,在机构“交得多资源就越好”的劝说下,她又签了一份更贵的合同,直接加码五万元,两年期。 六万砸下去后,她的要求也升了级:男方年收入要达到200万,200万是什么概念?在普通人眼里,这已经不是优质,而是金字塔顶端的稀缺资源。 要年轻、要帅、要有房、要赚钱,还得刚好单身、刚好愿意找她,这比买彩票还难中,但机构依旧信誓旦旦,说资源不缺、匹配不限次数、见到你满意为止。 结果呢?第二阶段见到的男人,与第一阶段如出一辙:年龄集中在50岁上下,姑娘当场炸了,质问机构:“这也叫高端资源?这和街头随机抓人有什么区别?” 机构经理姓刘,倒是说了一句实话:“全中国年轻又年入200万的人本来就没几个,这种条件,大多只有年龄偏大的人才有。” 说得没错,但问题是,既然你知道为什么还接单?为什么不在第一次服务失败时及时说明资源短缺?反而忽悠人家女孩追加五万? 这行为怎么看都像是为了赚钱,把现实问题藏起来,再从库存里随便找些“大叔资源”来填空,姑娘见了一圈人之后情绪崩了,觉得自己花的是“买公平”的钱,却换来“被敷衍”的服务。 最后不得不找调解员介入,事情被曝光后,双方的遮羞布全撕开了。机构坚持说“我们履约了,你的要求太高”,姑娘反击说“你们这是变相诈骗”。 所谓“定制爱情”,到头来成了互相埋怨,其实这整件事给了两层警示,第一层,针对机构,婚介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用“画饼”代替“资源”。 明知道年轻高收入男性稀缺,却一味为了签单承诺天花乱坠,按照现在这种套路,不挨投诉才怪。 第二层,针对姑娘,想提升生活品质无可厚非,但把爱情当成一次“投资计划”,期待花六万买来年入两百万的伴侣,这本质上就是要“高回报零风险”。 可现实世界里,没有哪个顶级资源会乖乖坐等被挑选,他们早就在真实社交里被抢完了,爱情不是网购,不能“高配即到货”。 婚姻也不是拍卖会,更不能堆数据凑公式,杭州这起风波,看似是一起退款纠纷,实际是照亮了当下婚恋市场的错位,一边是机构把情感当生意做,另一边是年轻人把婚姻当阶层跃迁的跳板。 但无论是哪一边,只要离开现实土壤,最后迎接的不是幸福,而是期待落空的失望,还有那笔退不回来的服务费,真正的缘分从来不是用钱“买来”的,而是用时间、真心和同频相处慢慢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