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湖南,女子去买肉,提前说好买10块,但卖肉的大妈都会给她切18块甚至20块的肉。

湖南,女子去买肉,提前说好买10块,但卖肉的大妈都会给她切18块甚至20块的肉。女子脸皮薄,大妈又说切下来之后就不好卖了,女子就只能认了!直到女子有一天换了一家卖肉的档口,忍不住感叹: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 在湖南的某个菜市场里,早起买菜看似是一件充满烟火气的琐事,实则往往演变成一场无声的心理博弈,对于那位生活过得精细、预算明确的女子来说,每次走到那个熟悉的猪肉摊前,都需要做一番心理建设。 并不是肉质不好,而是那种被“强买强卖”的憋屈感太折磨人,她在这个摊位买肉有些年头了,摊主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看着挺不容易。 然而正是这份“不容易”,成了捆绑顾客的枷锁,每次女子鼓起勇气,清清楚楚地报出“只要十块钱的肉”,结局却总是令人无奈。 大妈的刀法似乎总是“失准”,说是切十块钱,上秤一称,显示的数字往往奔着十八甚至二十块而去,如果是偶尔手抖也就罢了,但这几乎成了这个摊位的“潜规则”,当女子看着那块多出近一倍分量的肉露出难色时,大妈那套准备好的说辞便紧跟而至。 “姑娘,这一刀下去不好切啊,剩下的这窄条我怎么卖?你都拿着吧,回去放冰箱慢慢吃,肉多点总是好的。”这话听着像是在替顾客着想,语气里却透着不容置喙的硬气,女子性格温吞,脸皮也薄,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更怕拒绝后大妈那尴尬的脸色。 这种长期的“默契”其实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女子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善良被当成了好说话的软肋,为了维护这点面子,她不得不一次次为超出预算的消费买单。 那一截多出来的肉,不仅打乱了她原本精打细算的菜谱,更像是一根刺,扎在心里,提醒着她这种因由于“不敢拒绝”而带来的某种无力感。 终于有一天,积攒已久的别扭感战胜了习惯,当肉档里新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妻的身影时,女子决定逃离那种令人窒息的“关照”,换个摊位试一试。 这一回,面对年轻的男摊主,女子依旧报出了那个熟悉的数字:“老板,切十块钱的肉。”年轻男人爽利地应了一声,手起刀落,麻利地抓起肉往电子秤上一扔。 显示屏上跳出的数字是“12元”。看到这个结果,女子下意识地在心里叹了口气,手已经摸向了付款码,心想大概这行的规矩就是如此,多两块钱总比多十块强,勉强也能接受。谁知下一秒,男摊主的动作让她愣在了原地。 只见他重新把肉拿到案板上,并没有像大妈那样开始推销那多出来的部分,而是拿起刀,干净利落地把多余的那两块钱肉切了下来,丢回肉堆,只留下整整齐齐价值十块钱的份量递给女子。 这一连串操作反而让女子有些不适应了,以前总是担心因为少买而被嫌弃,现在看着那切下来的肉条,她甚至替老板担心起来:“你把这一小条切下来,剩那一块不就不好卖了吗?” 年轻老板听到这话,乐呵呵地抬起头,脸上写满了轻松与自信:“这有啥不好卖的?做生意靠的是周转,我这肉新鲜,回头客多,刚才多出来的给下一位顾客补个秤头就出去了。” 接下来的话更是直接戳破了行业的遮羞布,他说:“只有那些生意差、心里没底的人,才会想方设法在每一个顾客身上多刮一刀。我家的肉根本不愁卖,没必要跟你玩虚的。”这一番话,说得坦荡又通透,没有丝毫的算计,只有对自家品质的底气。 那一天,女子拎着不多不少正好十块钱的肉走出菜市场,脚步格外轻盈。这种久违的“被尊重感”,远比买到便宜货更让人心里舒坦。那不仅仅是一块肉的交易,更是一次没有压力、干脆利落的平等对话。她不需要为商家的库存焦虑,商家也不利用她的善心谋利。 后来发生的事情一点也不让人意外。那位总是试图“多塞一块肉”的大妈,摊位前变得越来越冷清。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次两次或许能碍于情面忍气吞声,但谁也不愿意长期当被宰的“冤大头”。那种靠着情感绑架做的小聪明生意,终究把路走窄了。 反观那对年轻夫妻的档口,如今总是围得水泄不通。即便有时候需要排队等待,女子也心甘情愿。她甚至养成了先去买别的配菜,再绕回来专程买肉的习惯。大家排队图的不仅仅是肉好,更是图那份让人放心的“实诚”。 在这个商业社会里,总有人以为玩点“刀法飘忽”的小套路是生意经,觉得能多从顾客口袋里掏出一分钱就是本事。殊不知,无论是买卖还是做人,这种看似精明的算计,其实是在透支别人对你的信任额度。那个年轻的肉贩或许每一单少赚了一点零头,但他赢得的是长久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