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里的武则天:颜值高、有气场、不显老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记载,武则天的真实样貌我们可略知一二。 《旧唐书》中说武则天“龙睛凤颈,方额广颐”。意思是她的眼睛跟龙的眼睛似的,大而锐利有神;脖子修长挺拔,格外优雅;额头宽阔方正,脸蛋圆润饱满。用今天的话说,她是一个“宽额头、圆脸蛋、大眼睛、长脖颈”的大美女。 武则天的样貌还有旁证: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的长相,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均一致记载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即体态丰满、额头宽阔、脸颊圆润。同时史料记载武则天说过太平公主“类己”(长得像自己),这可以作为推测武则天样貌的可靠资料。 她的气质更不一般,《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里说她“奇相月偃”,意思是不仅长得出众,面如满月,饱满匀称,还浑身透着雍容华贵的“帝王气场”,让人觉得她明显不是普通人,是富贵之人。 武则天的长相是符合唐代人审美观的,当时男人喜欢丰满型女人,否则不可能选她入宫。14岁时,武则天因为长得好看,被唐太宗选进皇宫,封了“才人”的职位,还特意赐了“武媚”的称号——“媚”就是妩媚、好看的意思,能得到皇帝赞美,可见她年轻时的颜值很高。 她保养得好,或许更科学点说是她的基因好。《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都76岁了,眉毛还长出了新的细眉,形成“八字重眉”。史料里提到她常用益母草做护肤品、熬制保湿药膏,所以年纪大了也不显老。 而最贴合正史描述的画作,当属北宋摹本的《唐后行从图》,这图“还原”得最到位。这幅画的原型出自唐代宫廷画师张萱之手,他生活的年代和武则天晚年有重叠,所以有可能亲眼见过武则天,即使没亲眼所见,也听说过、打听过武则天的样貌。后来北宋画师临摹时,想必也尽量保留了原作的主体风格。画里的“唐后”形象,是比较符合正史中所说的。其中关键的是,画中“唐后”身着只有皇帝才敢穿的双肩绣日月纹日月袍,被二十八人簇拥着出行,这等排场刚好匹配武则天的女皇身份——其他皇后没胆量也没资格穿皇帝服装。 反观其他常见的和现存的武则天画像和塑像,基本上都不靠谱。 1. 广元市皇泽寺武则天石刻像,建造于武周时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真容石刻像。宋代地理典籍《九域志·利州》的记载:“皇泽寺,有唐武后真容殿。按:武士彟为利州都督,生皇后于此。” 武则天在公元690年称帝建立武周后,为纪念自己的出生地广元,将当地寺庙赐名“皇泽寺”,并敕令雕刻自己的真容像;而造像呈现的是“晚年武则天”形象(她63岁登基),因此可推断这尊造像的开凿时间在她称帝后的武周时期(约690年之后),属于官方主导的纪念性造像。这尊造像以整块砂岩雕凿而成,造像的服饰跟佛像风格无二。再观它的面部形态,跟正史记载明显不吻合。再加上它后来经过修复和镀金,初始状态无存,可谓面目全非。所以不宜认定为武则天的真实样貌。 2. 洛阳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虽传说是按武则天容貌雕刻(无史料可佐证此传说),但终究是佛像,佛像特征明显,连女性特征都未能体现,可信度等于零,还不如皇泽寺的石刻像。 3. 明代《历代古人像赞》里的武则天版本,服饰是明代风格,样貌和正史描述差得太远。 4. 撒马尔罕博物馆的武则天壁画,也不可靠。①画中人物是不是她无法确定;②她穿的宝蓝色衣服不符合唐朝皇后礼服规制,是中亚本地的贵族配色;③画师是粟特人,没见过武则天,还把龙舟、狩猎场景加了本土想象,服饰、器物都对应不上。 综合来看,《唐后行从图》是目前能找到的、和正史里武则天形象最契合的画作,尽管它不大可能跟武则天本人相貌完全一致(必然有美化),参考价值相对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