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刘邦称帝后,回去看望父亲,一见面刘太公就生气的问刘邦:“儿子啊,你封了那么多人为

刘邦称帝后,回去看望父亲,一见面刘太公就生气的问刘邦:“儿子啊,你封了那么多人为王侯,为什么不封你大哥的儿子刘信,你不会是把他忘记了吧?” 刘邦当了皇帝,那叫一个威风。当年一块儿混的哥们儿,萧何、曹参、樊哙,个个封侯拜相。刘家的亲戚,二哥刘仲、四弟刘交,也都封了王。 可偏偏,有个人被漏了。 刘邦衣锦还乡,他爹刘太公把他拉到一边,估计也是憋了很久,劈头盖脸就问:“儿子,你现在是皇帝了,王侯封了一大堆,为啥偏偏把你大哥的儿子刘信给忘了?你这不是寒了自家人的心吗?” 刘邦一听,一点不慌。他淡定地回了他爹一句:“我哪能忘了他啊。主要是他忒不厚道了!” 这一句话,直接把刘太公给噎住了。这背后,可藏着一段几十年的老陈醋,酸得倒牙。 几十年前。那会儿的刘邦,还不是汉高祖,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有名的“刘季”,就是个“gai溜子”。 他爹刘太公天天骂他:“你看看你二哥刘仲,多会种地过日子!你就知道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刘邦呢,左耳进右耳出。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哥们儿义气”,自己不干活,还特能处朋友,三天两头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回家蹭饭。 刘邦的大哥刘伯死得早,家里就靠大嫂撑着。你想想,一个寡妇拉扯个孩子,小叔子还天天带人来“吃大户”,谁受得了? 有一天,刘邦又在外面晃荡,带着一帮兄弟“乌乌泱泱”地跑来大哥家。大嫂一看这阵仗,头都大了。怎么办呢? 她心生一计。在厨房里盛饭时,故意拿着勺子使劲刮锅底,发出“咔咔”的响声。 刘邦那些朋友一听,得了,这是没饭了。在那个讲究“面子”的年代,人家主人都刮锅底了,咱还死皮赖脸地待着?于是纷纷告辞。 刘邦当时就挂不住脸了。等兄弟们一走,他一肚子火,跑到厨房揭开锅盖一看——锅里明明还有饭! 这一下,梁子算是结下了。对刘邦来说,这不是一顿饭的事,这是当着兄弟们的面,让他下不来台。这口怨气,他一憋就是十几年。 现在,刘邦是皇帝了。他爹刘太公一提这事,刘邦心里那陈年旧账“哗啦”一下就翻开了。 太上皇的面子不能不给,封,可以。但怎么封,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 刘邦最后封了刘信。封号是什么呢?“羹颉侯”。 “羹”,就是汤;“颉”,就是刮取。 “羹颉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刮锅底侯”。 他把当年的羞辱,原封不动地做成一个爵位,赏给了那个女人的儿子。这等于是在昭告天下:你妈当年不给我饭吃,我现在让你儿子顶着这个名号一辈子。这比直接不封,还要狠。 那么,这个刘信,是不是也像他叔叔刘邦年轻时一样,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呢? 恰恰相反。刘信,可能是刘邦侄子辈里最争气的一个。 刘邦的报复,纯属“迁怒”。刘信本人非但没毛病,还立有实打实的军功。在刘邦平定韩王信叛乱时,刘信是以“中郎将”的身份参战,并且打得不错。 按《汉书》的说法,刘氏宗室里,靠军功正儿八经拿到侯爵的,刘信是头一个。 他被封为“刮锅底侯”后,也没自暴自弃。到了封地,人家踏踏实实搞建设,还主持修建了“舒城七门堰”,那是当地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造福一方。 一个有军功、有政绩的好青年,就因为他妈当年得罪了小叔子,一辈子都得顶着这么个侮辱性的封号。 汉朝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强盛,天天在边境搞事情。刘邦在“白登之围”差点被冻死,回来后,谋士刘敬就提议“和亲”。 和亲,就是嫁公主。刘邦一琢磨,行吧。但他舍不得自己的亲闺女鲁元公主。吕后更是一哭二闹,死活不让。 刘邦没办法,总得送个“公主”过去吧?送谁呢? 他又想起了他大嫂。 “我闺女不去,就让你孙女去!” 于是,刘邦大手一挥,把刘信的女儿封为“公主”,远嫁匈奴,成了汉朝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去和亲的宗室女。 这背后的逻辑让人不寒而栗:你当年让我丢了面子,我就让你儿子顶着侮辱性的封号,让你孙女远嫁蛮荒。 刘邦死后,轮到吕后掌权了。 吕后对刘氏宗亲那叫一个狠,但她对刘信的处置,尤其“精准”。她二话不说,就找了个罪名把刘信的爵位给削了,降为“关内侯”。 为什么吕后也要踩一脚? 这就牵扯到刘邦另一个心结:丰邑。 丰邑是刘邦的老家。当年刘邦刚起兵,雍齿就占着丰邑投降了魏国。刘邦气得吐血,回去求丰邑的父老乡”帮他打雍齿,结果“无一人响应”。 这又是一个奇耻大辱。刘邦当了皇帝,全天下都免了赋税,唯独对丰邑“不予免除”。后来还是刘太公求情,刘邦才勉强同意,但他这辈子再也没踏进丰邑一步。 而刘信的家,当年就在丰邑。 吕后对刘信下手,很可能就是在替刘邦清算这笔老账。刘邦在世时,碍于父皇和亲侄子的面子,报复停留在“羹颉侯”和“嫁女儿”。刘邦一死,吕后可没这顾忌了,她是在完成刘邦“未尽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