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现在被谁实控? 确切的说,现在的钓鱼岛处于中日双方都没有实控的局面。 美国把冲绳交给日本后,日本把钓鱼岛群岛划归冲绳管辖。日本人在钓鱼岛建有直升机机场,修建有灯塔,并多次登岛… 后来,中方开始强烈反制,日本再则没有登上钓鱼岛,不过岛上的机场,灯塔依旧存在,中方也没有登上钓鱼岛,只是海监船对钓鱼岛进行常态化巡航,宣示主权。 日本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钓鱼岛划给冲绳的,理由是美军当年把冲绳“返还”日本的时候,也一并把钓鱼岛的行政权交给了日本。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行政权”,另一个是“返还”。美国从没承认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只是暂时交给日本代管。 所以说日本对钓鱼岛的所谓“实控”,其实是一个模糊地带,既没有正式的国际承认,也没有实质的驻军和开发。日本确实在岛上搞过灯塔、直升机场。 但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现在这些设施更多是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自从中国加大反制之后,日本官方人员已经很久没有登岛了。 中国的应对方式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步骤、有节奏的。从2012年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之后,中国的海警巡航几乎变成常态,国家海洋局的数据也显示。 钓鱼岛海域的中国海警船活动频率、范围都在逐年扩大。这是一种不动武却持续增加存在感的做法,既不会直接引发军事冲突,又能稳步推进主权宣示。 特别是在我国海警法出台之后,这种巡航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外界也更清楚中国不是“说说而已”。钓鱼岛能不能住人? 当然能,面积虽然不大,但基本生活设施如果真要建起来也不是难事。能不能驻军?这就更不是技术问题了,关键是愿不愿意这么做。 从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中国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采取的是一个“稳中有进”的策略,不急不躁,避免激化矛盾,但也不退让一寸。 这种策略其实是对中国整体外交安全局势的一个延伸,比如南海方向的岛礁建设、对台海局势的掌控,都是在类似的逻辑下展开的。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靠一次性“摊牌”来解决主权争议,而是靠长期的、稳定的、法律和行动并重的方式来推进国家利益。 再说一句不那么被注意的现实,美国虽然口头上说“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但从实际动作来看,美国并没有在钓鱼岛问题上真正“站队”。 他们更像是维持现状的“裁判”,对中国的巡航也没有实质阻拦。这说明什么?说明钓鱼岛问题说到底还是中日之间的事情,美国更多是用这个问题来“平衡”中日之间的力量。 而不是想让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换句话说,如果钓鱼岛突然真被谁一方控制,那才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从历史层面来看,钓鱼岛在明清时期就是中国的海疆范围内的岛屿,清朝的官方海图上就有明确标注。后来被日本趁甲午战争之机偷偷占据,再到战后美国代管,这其中的历史问题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现实:各方在这个海域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中国要维护东海的战略纵深,日本要维持对冲绳的海上通道。 美国要搞“印太战略”的平衡,这些考虑叠加在一起,让钓鱼岛成了一个“谁碰谁痛”的点。但话说回来,钓鱼岛现在的情况其实也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在国家主权问题上。 没有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持续较量。中国现在的策略很清晰,不主动挑衅,但也坚决不后退。 哪怕暂时不登岛,不驻军,也要通过海警巡航、法律完善、舆论塑造来逐步强化实际控制力。这种方式不一定激烈,但很有效。 所以说,钓鱼岛现在不在谁的“口袋”里,而是在一个双方都不松手的位置上。日本虽然早年留下点设施,但现在没法登岛扩建,中国虽然不驻人,但通过海警巡航让对方无法“独占”。 这个局面可能还会持续很久,但只要我们一步不让,钓鱼岛就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意做。现在我们既有能力,也有意志,就看时机怎么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