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菲律宾方面突然宣布了全国进入灾难状态。 灾后第三天,据多方公开报道,中方救援物资抵达多个受灾点,物资包括帐篷、粮食、饮用水和常用药,运输与分发同步推进。 同一时间,美日援助更多见于关切表述与协调安排,具体落地进度的公开信息相对有限,这种节奏差异在当地被反复提到。 多段现场视频显示,在菲华社志愿者把物资送进临时安置点,也有人乘小船把帐篷和食品递到被水围困的村落,覆盖到了偏远乡镇。 随后几天,菲主流媒体里出现新声音。有评论文章提出黄岩岛不属于菲律宾的观点,并列举历史与法律依据,此说法在当地引发争论。 能核实的一点是,2016年南海仲裁没有裁定黄岩岛主权归属,主要讨论的是相关海域权利与活动范围,这一点在多篇讨论里被再次提及。 国内公开海图与文献中,黄岩岛长期以中文名标注,可追溯到上世纪多版资料;一些学者在文章与访谈中援引了这些材料。 与媒体讨论同步,据多方航拍与通报,菲方海上补给与巡航并未停止,灾后逐步恢复,个别海域还出现靠近与喊话的场面。 节奏对照摆在眼前:一边是救援已经到手,一边是海上动作不断出现,当地舆论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讨论,关注点开始分化。 从社媒热帖与电台访谈看,一部分民众把救援体验和海上分歧分开看,中方在民间层面的形象出现改善迹象,但分歧仍然存在。 这次行动的意义更偏向人道层面,先把急需的水、粮、药送到,再去处理海上的下棋与较量,沟通空间更容易打开。 把人救好,分歧更容易沟通。把事实摆正,按规矩办事,海上有分歧,但路可以走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