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外蒙古的年轻人最想远离的,其实不是贫穷,而是邻近的内蒙古。 乌兰巴托越来越多的

外蒙古的年轻人最想远离的,其实不是贫穷,而是邻近的内蒙古。 乌兰巴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下班后排队学中文,朋友圈、群聊里都是讨论怎么去中国工作或者留学,谁能办下来签证都能引发一阵羡慕。 这不是小部分人的风潮,而是越来越普遍的选择。大家在手机上看多了内蒙古人的日常,很难不想横跨国界去看看隔壁同样讲蒙古语的邻居是怎么过日子的。 手机成了乌兰巴托很多年轻人和外界联通的桥梁,平时刷到的不是哪家地铁新开通,就是某个公司又给员工涨了工资。 鄂尔多斯的新小区、呼和浩特的地铁站,这些看起来离自己并不远的城市,却像是切换频道一样让人既羡慕又无力。 屏幕这头,乌兰巴托的清晨还得提前起床挤公交,冬天一到,烧煤的烟味在街头扑面而来,天气再冷一点,取暖都成问题,生活压力没完没了。 不管新闻里怎么说国家矿产有多丰富,挖出来的钱最后能不能落到普通人手里,年轻人早就心里有数。 其实外蒙古不缺煤矿、稀土这些资源,电视新闻反复强调国家有多富,可家里的费用却水涨船高,孩子上学、父母看病,每一项都得考虑手头的钱够不够。大家更常谈起的还是“怎么过下去”,而不是被电视和报纸里的大数额蒙蔽。 和手机那头的内蒙古朋友一比落差就显得更强烈,同样说蒙古语,拿着差不多的学历,那边的年轻人买房、找工作都不像这么难。如果说纽约、东京让人只会向往,那内蒙古则是“我本可以也有的生活”。 很多人都说只要努力就能好起来,可身边的现实却让人看不到希望。于是越来越多人不再等待转机,有人学起了中文,想着中国离得近,考上那边的学校或者找到工作或许能改变处境。 有人干脆拉着朋友在中蒙边境小镇上做起了翻译和贸易,能多赚一点是一点。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只有离开,才可能找到改变的机会。 在外蒙古,年轻人追求的其实不只是钱,他们身边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给家里带来一点保障,能不能生活得安定一点。 和同龄的内蒙古人聊天,听到那边有完善的医疗、子女学校就在家门口,还有地铁和各种生活便利设施,没有人不会心动。大家都知道生活在内蒙古并不是没有压力,但至少看得到未来,能有希望,也有底气。 最让人难受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看到了明明一样的出身,不同的生活环境却变成了两种命运,一面是努力还看不到头的苦熬,另一面是生活中有选择的余地和可能性。 所以外蒙古的年轻人想要的,不过是能让家里温暖,有事能挺得过去,奋斗不再是无望。他们愿意付出努力,也希望努力有回报,而不是被困在看不到改变的循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