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冯玉兰》与元曲的风格。   《冯玉兰》又名《冯玉兰夜月泣江舟》。收入明代臧晋叔

《冯玉兰》与元曲的风格。   《冯玉兰》又名《冯玉兰夜月泣江舟》。收入明代臧晋叔刻《元曲选》,作者为无名氏。《冯玉兰》的年代略有争议。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冯玉兰》条云:“按剧中有清江浦,浦乃明永乐十年,平江伯陈暄所开。又云都御史金圭巡抚江南都御史及巡抚,亦皆明时官制。此盖永、宣以后人所作,托名元人者。”作品是否成于元代因而存在争议。   《冯玉兰》讲的是洛阳郡守冯鸾之女冯玉兰的遭际,因父亲改迁福建泉州府知府,她同母亲、仆人随父迁家。半路上冯父被巡江官屠世雄所害,屠夺了冯母,冯玉兰佯装跳江逃走。凶手误以为她跳江自尽,她则躲在船尾的后舵上。待强人去远,她重又回到舟中,只身一人伴着五六具死尸,随风飘荡,船无灯火,只有凄凉的月光透进舟中。后来金御史到此,玉兰辩冤,屠世雄招供。   开首两句是写景。沧江、寒夜、明月构成一幅凄凉的景象。继而由浩淼的江水联想到地远,由明月皎皎联想到天遥。“觑”、“叩”二字互文见义,不仅是写主人公视觉中天地之遥远,而且也含有问天天不应,叩地地不答之意,以表现她孤苦无援,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的悲苦处境。这两句曲词由景入情,景中有情。中间四句是咏物。写船在风中簸荡,水上漂摇,既无人把舵推篷,又无人举棹撑篙。暗中表明家人、艄公均已被害,自己处境险恶,命运未卜。   末尾数句是抒情。先是以景物的渲染作为抒情的陪衬:古都都泼天卷云似的怒涛,纠合着忽刺刺凄厉凛凛的狂风,喧闹咆哮。然后是借景抒情:水再大也流不尽满腔积聚的千端愁思,风再响也抵不过女主人公的哭声高。曲词由物及情,由流水到愁思,由风声到哭声,以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夸张,把流水作为愁思的铺垫,把风声作为哭声的衬托,使人物抽象的思想感情得到具体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曲曲辞凄怆自然,质朴流畅,既无辞藻的堆砌,又无典故的罗列,全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悲愤和哀痛,把全剧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剧名“冯玉兰夜月泣江舟”,这首曲子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是全剧画龙点睛之笔。   主人公冯玉兰为缙绅女子,是元曲中常见的一类人物形象。在现存元杂剧剧本中,除了《冯玉兰夜月泣江舟》,主人公是端庄的缙绅女子的杂剧还有和《玉清庵错送鸳鸯被》《闺怨佳人拜月亭》等等。冯玉兰在迁家途中害怕失了家尊体面,宁愿忍一时饥饿,也不愿多言多行:“咱是个嫩蕊娇枝一女人,俺那家也波尊,家尊是缙绅,生怕失家声,故将饥饿忍,晕的呵眉黛颦,厌的呵神思昏,则愿驾香车去路稳。”体现出她身为缙绅之家闺中女子的特点,在意家声,个性端庄。   《冯玉兰》的基本情节类似于江流儿故事,但又展现出自身特色。江流儿故事类型的主题是孤儿复仇,或者明确地讲,基本上是男儿长大后为家人复仇的故事。在本文所论及的类型化剧目中,《冯玉兰》是唯一作为女性为家人复仇的。其他故事中,母亲被贼寇掳走多年,无计可施,直至孤儿长大成人,才能“一雪前耻”。并且,复仇的时间多为18年、20年后。但年仅12岁的冯玉兰却能在一夜之后,协助金御史抓获凶手。通过这样的对比,更显示了冯玉兰的智谋。因此,强调女性能力的《冯玉兰》是江流儿故事类型中独树一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