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26年,22岁的唐怡莹在丈夫离家的时候,与25岁的张学良发生了关系。几天后,

1926年,22岁的唐怡莹在丈夫离家的时候,与25岁的张学良发生了关系。几天后,她又引诱了军阀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并与他一同携带家财私奔,丈夫知晓后,宣称:“她是我的妻子,我不会离婚!”   1993 年香港医院,89 岁唐怡莹(唐石霞)在遗嘱签字捐出全部画作 —— 这个晚年画家,70 年前曾搅乱两位公子生活。   1919 年,14 岁的她被选入宫伴读,看着宫廷画师挥毫,偷偷模仿运笔技法,连皇后都夸她 “有灵气,是学画的料”,这段经历成了她后来的救命稻草。   1924 年,20 岁的她嫁入醇亲王府,成了溥杰的妻子,可婚后不久,丈夫就因留学赴日,偌大的王府只剩她一人,孤独渐渐吞噬了她。   1926 年春天,她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张学良,为引起注意,花三个月收集他的新闻照片,做成剪报册,在北京饭店递了出去。   25 岁的张学良被这份 “用心” 打动,再看她展示的 “自创” 诗词字画,很快动了心,却不知那些诗句多是她请文学先生修改的。   这段关系没持续多久,她在一次军阀宴会上遇见卢筱嘉,对方的殷勤让她暂时忘了孤独,用同样的方式与这位公子走近。   张学良得知后找溥杰理论,溥杰却只是苦笑:“她本性如此,留不住的。” 这番话让张学良彻底退出,晚年仍对她的 “聪明” 印象深刻。   1926 年深秋,王府下人发现,唐怡莹总在深夜指挥马车运东西,玉器、宋瓷、古画被悄悄拉走,连溥仪珍藏的书法作品都没留下。   有人骂她 “贪财忘义”,她却在日记里写道:“日本人虎视眈眈,这些宝贝绝不能落入他们手中,我带走便是护着。”   她带着财产与卢筱嘉逃到天津,住进英租界的洋房,白天出入舞厅,夜晚却总在灯下画画,宫廷学的技法没丢,只是多了几分潦草。   1931 年,卢永祥失势,卢家迅速败落,卢筱嘉看着日渐拮据的生活,趁她去买画材时,卷走剩余钱财消失,只留下一张字条说 “缘分已尽”。   那天她抱着空画筒在街头哭了很久,第一次觉得 “依靠别人” 都是空谈,擦干眼泪后,她把所有精力都投进了绘画,在上海租了小画室。   为提升画技,她四处拜访民间画家,甚至放下身段去书画店当学徒,从临摹古画开始,一点点找回年少时的专注,画作渐渐有了名气。   1937 年,日本人找上门,逼她弟弟签字离婚,想让溥杰娶日本女子,她看着离婚协议书,突然笑了 —— 这场婚姻终于成了过去。   离婚后她改名为 “唐石霞”,彻底与皇族身份切割,1947 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30 多幅工笔山水展出时,引来不少画家称赞。   有人认出她是 “溥杰前妻”,她却坦然回应:“过去的我是唐怡莹,现在的我是画家唐石霞。” 一句话划清了与过往的界限。   1949 年,她带着画作飞往台湾,后辗转到香港,被香港大学聘为导师,教学生国画与普通话,课堂上从不提过往,只谈艺术。   晚年的她住在香港的老公寓里,墙上挂满自己的画作,每天清晨都会沏一壶茶,对着晨光画画,偶尔还会给学生写推荐信。   1993 年,89 岁的她身体日渐衰弱,却坚持完成最后一幅《秋山图》,在遗嘱里写明将全部画作捐给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临终前,她让学生把那幅《秋山图》挂在病房,轻声说:“这辈子,从宫廷学画到现在,总算没辜负手中的画笔。”   那些被她运走的皇家珍宝,后来有的出现在民间收藏市场,有的流入博物馆,关于她 “偷” 与 “救” 的争议从未停止。   但对唐石霞而言,这些都不重要了 —— 她最终以画家的身份,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救赎,将前半生的混乱,变成了后半生的艺术传承。   信源:《民国人物传》(中华书局出版)、《溥杰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