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要尸体,尽管来取,但来的时候,要举白旗! 这事儿发生在1941年4月的安徽六合金牛山。当时罗炳辉已经是新四军第二师的核心指挥员,刚带着部队用他独创的“梅花桩战术”打了场大胜仗。你可能不知道,这套战术是他琢磨了半年才定型的,把部队按梅花形分点部署,既能独立作战又能互相支援,专门对付日军的分进合击。 驻扬州的日军中佐村田,带着700多日伪军来犯,想把淮南根据地割成小块困死新四军。可他们没想到,罗炳辉早通过地下交通站摸透了他们的行军路线,连村田的指挥习惯都摸得一清二楚。战斗一打响,日军就陷入了到处都是火力点的困境,打退正面一股,侧面又冒出来,刚追几步背后又响起手榴弹声,彻底被搅乱了阵脚。 这场仗打了五个小时,新四军以伤亡六十多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五百多人,光日军就死了两百多,村田带着残兵仓皇逃窜,连同伴的尸体都顾不上拖走。在日军的武士道理念里,战死士兵的遗体不能丢弃,不仅没法跟家属交代,更会严重打击部队士气,所以没过几天,他们就硬着头皮派人来谈判。 日军副官找上门时,还想拿枪支弹药、药品换尸体,可罗炳辉直接提了三个条件:不带武器、人数不超五十、必须举白旗。副官当场急得满头汗,说举白旗是投降象征,绝对不行。罗炳辉把烟锅往桌上一磕,声音陡然提高:“你们带兵来扫荡烧杀的时候,怎么不想体面?现在要尸体了倒讲规矩?” 这话戳中了日军的痛处,他们争论了半天,最终还是旅团长南浦襄吉拍了板——比起武士道虚名,部队士气更重要。约定那天,五十名日军扛着担架,举着皱巴巴的白旗,在新四军监视下低着头走进金牛山,全程不敢说一句话,更不敢看老百姓愤怒的眼神。 罗炳辉后来跟参谋说:“这面白旗比打死十个鬼子还管用。”他要的从来不是物资,而是让侵略者明白,新四军不仅能打赢他们,更有底气让他们低头。要知道,罗炳辉早年在滇军当兵,见惯了外敌欺辱,后来看透旧军队腐败,毅然带着部队起义参加红军,长征时更是被中央军委称为“战略轻骑”,毛泽东都称赞他“战争经验丰富,很会打仗”。 当时的淮南根据地有多难?日军的“囚笼政策”步步紧逼,国民党顽固派还时不时搞封锁,新四军缺枪少弹,可就是在这样的绝境里,罗炳辉带着二师硬是站稳了脚跟。战斗结束后,附近老百姓扛着锄头扁担就来支援,六十多岁的老大爷都吼着“新四军保咱们,咱不能让鬼子欺负他们”,军民同心的劲儿,正是抗战能坚持下去的根本。 这场“白旗换尸”的较量,看着是件小事,实则是精神上的重大胜利。日军虽然取回了尸体,却输掉了尊严,从此再也不敢轻易来犯淮南路东根据地。而罗炳辉的梅花桩战术,也通过这场实战名声大噪,日军翻遍战术书都找不到破解办法,只能无奈叫它“罗氏战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