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环这场大火,哪是什么意外?根本就是老楼憋了太久的一场“报复”。 我去年租过一

中环这场大火,哪是什么意外?根本就是老楼憋了太久的一场“报复”。 我去年租过一栋类似的老唐楼。第一天进门,就闻到空气里有股糊味——不是饭菜烧焦,是电线老化那种闷闷的焦油味。中介当时轻描淡写:“老房子嘛,都这样。”可半夜总能听见墙壁传来细微的“滋滋”声,像某种警告。 那天火光亮起来的时候,我在一公里外都看得见。不是浪漫的霓虹,是种发黑的橘红色,裹着浓烟往上冲。竹棚烧起来噼里啪啦的,像过年放鞭炮。后来才知道,那栋1964年的楼,电路系统还活在上世纪。 朋友住在深水埗一栋更老的楼里。我去过他家一次——楼梯转角堆满纸箱,铁闸门生锈得拉不开。他苦笑:“真着火,只能等。”这话让我后背发凉。 为什么这些老楼总在“玩火”?说白了就是钱和拖延的游戏。政府给宽限期,业主互相推。维修?装消防系统?“谁先出钱”成了无解的死循环。屋宇署的人私下抱怨:全港九千多栋老楼,查到你头发白都查不完。 普通人能等吗?我另一个朋友就聪明。租房前非要查清楚楼龄,还自己买了防烟面罩放床头。他说:“物业不管,我们自己得管。” 现在每次经过那些外墙斑驳的老楼,我都会多看两眼。它们就像城市的皱纹,记录着岁月,也藏着危险。 下次大火会在哪里?没人知道。但我知道——我绝不会再住进那个电线发烫、通道堵塞的“时光胶囊”里。 有些风险,我们赌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