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李在明野心比尹锡悦还大,为了针对中国提出的要求,特朗普准了与韩国合作。 202

李在明野心比尹锡悦还大,为了针对中国提出的要求,特朗普准了与韩国合作。 2025年10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亚洲之行最后一站韩国,美媒报道称其受到高规格接待。这是他时隔6年再访韩,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待客之道暗藏深层考量——会谈中明确提出索要核潜艇核燃料,声称要强化对中朝潜艇的追踪能力。(环球时报) 韩国海军近年全力推进“3000吨级常规动力潜艇”计划,目前服役的“岛山安昌浩”级潜艇虽被称为“准核潜艇”,但采用的AIP动力系统续航仅数千海里,在黄海、日本海追踪核潜艇时,续航能力难以满足长时间任务需求。 2024年韩国海军演习中,曾因动力不足错失模拟追踪目标,这成为李在明向美方提出诉求的直接动因。 李在明的战略意图较前总统尹锡悦更为激进。两人虽均奉行亲美政策,但尹锡悦在经济领域为中韩合作保留空间,2023年中韩贸易额维持在2200亿美元。 李在明上台后,中韩自贸区升级谈判未停滞,双方仍在推进过程中,其核燃料诉求背后的战略算计清晰:借美国之力强化军事能力,既可压制国内反对声音,又能在半岛博弈中提升主动性,试图成为东北亚“军事支点”。 核燃料转让涉及复杂的国际规则与技术壁垒,这一关键前提被李在明忽视。上世纪80年代,阿根廷曾试图从美国获取核潜艇技术,最终未获得核心技术,且因相关操作违反核不扩散条约遭制裁,经济陷入衰退。 韩国自身亦有先例,2010年卢武铉政府推进“自主核燃料研发”,被美国叫停后,相关研发团队被迫解散。 特朗普的回应颇具战略考量。面对李在明的诉求,他未直接答应也未明确拒绝,仅以“将与军方磋商”回应。 这一态度背后是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 一方面,韩国军事能力强化可减轻驻韩美军负担,目前驻韩美军约2.85万人,2026年韩方承担的防卫费约合11.34亿美元,若韩国潜艇续航能力提升并承担更多任务,美国可将资源转向印太其他区域; 另一方面,美国对技术扩散保持警惕,核燃料技术转让可能打破地区核力量平衡,若韩国借此发展核能力,将干扰美国亚太布局。 李在明的举措将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东北亚局势本就敏感,朝鲜2025年刚试射新型潜射导弹,射程覆盖韩国全境。此时韩国索要核燃料,可能刺激朝鲜加快核力量发展,形成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中韩海域相连,韩国潜艇若配备长续航核燃料并在黄海频繁活动,将直接影响中国近海安全。2024年韩国潜艇非法闯入中国专属经济区事件已引发外交摩擦,李在明的计划将进一步恶化中韩关系。 李在明对中韩经济合作的风险评估存在明显短视。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远超表面数据,半导体产业作为韩国支柱产业,2025年华出口占比达35%,若中国采取反制措施,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将受显著影响。 上世纪90年代,韩国因部署“萨德”系统遭中国民间抵制,当年旅游、汽车行业损失超300亿美元,这一历史教训未被李在明充分重视。 国际社会中,日本率先表达关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公开表示“关注半岛核相关动向”,核心顾虑是韩国军事力量崛起可能打破地区力量平衡。 日美同盟是美国在亚太的核心布局,若韩国借核燃料实现军事突破,日本大概率会向美国寻求同等待遇,进而推动“修宪扩军”,导致东亚军事格局失衡。这亦是美国对韩国诉求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因素。 从军事技术角度看,李在明的“追踪设想”缺乏可行性,中国海军近年已在黄海部署新型声呐监测系统,2025年进一步升级“海底预警网络”,韩国潜艇即便获得核燃料延长续航,也难以实现“隐蔽追踪”。 频繁活动反而可能暴露航线,增加被反潜艇力量侦测的概率。俄罗斯军事专家评价指出,缺乏体系支撑的单一装备升级,难以形成实际威慑。 历史案例表明,“以邻为壑换外援”的策略均以失败告终。冷战时期,南越政权为强化与美国关系,主动激化与北越的矛盾,最终政权覆灭;上世纪80年代,伊朗巴列维王朝过度依赖美国军事支持,对国内矛盾重视不足,最终引发革命。 李在明若持续将中韩关系作为博弈筹码,可能使韩国陷入“外交孤立+经济受损+安全风险”的三重困境。 此次外交互动的后续发展,核心取决于美国的最终决策。若特朗普政府为短期战略利益同意转让核燃料,东北亚可能陷入军备竞赛;若美国保持克制,李在明的诉求或将落空。 无论结果如何,李在明已释放危险信号:为实现政治目标,其正推动韩国强化对美军事依附,这一倾向将影响地区稳定。 对韩国民众而言,需清醒认识到李在明战略冒险背后的风险:军事手段无法换取持久安全,损害中韩关系将最终导致韩国自身利益受损。特朗普访韩的高规格接待背后,本质是地缘博弈的暗潮与潜在危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韩方首次宣布有意造核潜艇:请求美国提供核燃料,不然难追踪中朝 观察者网2025-10-29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