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教师职称的主要弊端在哪里? 教师职称的初衷是非常好的,纸面上的条框框是非常正确

教师职称的主要弊端在哪里? 教师职称的初衷是非常好的,纸面上的条框框是非常正确美好的。但是,网上攻却是这些条条框框,认为是非常错误的。为什么多数人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呢?以副高为例。 首先,自评职称开始,估计已经快四十年了,前三十年的指标一直都很少。指标多一点是2016年开始,以前有的学校五六十个老师,有时一个副高都没有,因为原来一名副高退休了,新的还没指标评上。及近年最多时也只两三个。这就是说,绝大多数年龄教龄到了评职龄时,条件却达不到要求,于是,他们就认为,条件一降低,他们就能评上职称了。其实即使降低条件,仍然只是极个别能评上,绝大多数人仍然评不上,因为指标只有这么多。其实,职评的初衷也没有让那些达不到条件的老师要评上职称。 还有许多老师认为论文、教学比武获奖、课题研究不是本事,考试成绩好才是本事,评就评质量第一名的。首先声明,职评并不是不评教学质量第一名的,一般规定前三分之一的名次就可评,包括了第一名的。问题是有的人整天加班加点,牺牲学生休息时间,自己除了死教书外什么都不干,不参与教学比武,不参与课题研究,不写教学论文,这些全是空白,这是唯分数论,当然评上难度大。职评并不支持唯分数论。 总之职评的条件不是职评的主要弊端。当然,职评的条件还要进一步完善修改。 还有人认为,教龄到了就评,教好教差一个样。这显然没有激励机制。 那么,教师的职称评定的真正弊端在哪里呢?在于参评材料真实性低。在于审查材料是上级,不是下级全体教师,在于领导上交什么材料全体教师不知道!明明有些领导文章都写不通顺,难道他们也发表了论文?或者论文也获奖了?其实他们的论文用了多种多假方法,一是他们知道哪些老师能写出教学论文发表,他们事先打招呼,将自在别人的论文署名上。或者出笔钱买论文发表或获奖。一般他们会搞出多篇论文,以防一些论文主题范围等原因评审通不过。可以设置主评论文和副评论文。初评时在县,有时还可通知换论文,有备方可无患。 同样课题也是上交时,领导将自己的名字写上,有的一次活动也没参加过。其他每一样都有其做假方法。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假材料呢?绝对不是。大多数一线教师的材料是真的。当然也有些领导的材料也是真的。问题是假的占比不低。去掉那些假的,也许一线教师中还会多评一些人。让真正合条件的评上,广大教师就会意见要小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