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军轰炸东京半年,然而却收效甚微,这时指挥官李梅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三百多架轰炸机携带2000吨凝固汽油弹,全部倾泻在东京街头,一时之间,整个东京都在燃烧…… 1945年的东京,深夜里依旧能看到零星工厂透出的灯光,美军的轰炸机已经在这座城市上空盘旋了半年,投下的炸弹不计其数,可街头的电车还在运行,军工厂的烟囱依旧冒着黑烟。 那些被寄予厚望的B-29轰炸机每次返航,机舱里的记录都显得格外刺眼——大部分炸弹要么落在了空地上,要么只炸伤了几栋无关紧要的建筑,日本的战争机器似乎毫发无损。 为什么最先进的轰炸机,却炸不垮一座城市? 其实在李梅到来之前,美军的轰炸已经陷入了死胡同。 他们一直沿用在欧洲战场的经验,让B-29在三万英尺的高空进行精确轰炸,瞄准的都是大型军工厂。 可日本的情况和德国完全不同,这里的军工生产像一张散落的网,大型工厂只是组装车间,真正的零件加工都分散在居民区的小作坊里。 更麻烦的是,日本上空的强气流总把炸弹吹得偏离目标,多云的天气也让瞄准器变成了摆设。 有一次111架轰炸机出击,最后只有30架找到了轰炸目标,能炸中的弹药更是寥寥无几。 B-29本身也问题不断,起飞时故障坠毁、中途因油耗不足返航的情况屡见不鲜,折腾了大半年,东京的核心生产能力压根没受影响。 李梅接手后,没有急着下令出击,而是把自己关在指挥部里翻资料。 他发现东京八成以上的房子都是木头和竹子盖的,密密麻麻挤在一起,间距还不到三米,这种结构最怕的不是爆炸,而是火焰。 更关键的是,日军的夜间防空能力弱得惊人,战斗机和高射炮的配合一团糟,探照灯也总跟不上目标。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子里逐渐成型:既然高空轰炸没用,那就改低空,高爆炸弹无效,就换燃烧弹。 1945年3月9日傍晚,马里亚纳群岛的机场上,334架B-29依次滑上跑道。 每架飞机的弹舱里都塞满了燃烧弹,有的是集束捆在一起的小炸弹,投下去能散成一片火网,有的则是大型燃烧弹,落地就能炸出一个大火球。 深夜时分,机群悄悄抵达东京上空,先到的两架导航机投下照明弹,在地面烧出一个巨大的"X"形标记,后面的轰炸机跟着这个标记依次投弹。 第一颗燃烧弹落地时,东京人还没反应过来,只看到一团火球在街头炸开,粘稠的火焰像岩浆一样四处流淌。 紧接着,第二颗、第三颗……上千吨凝固汽油弹像暴雨一样倾泻而下。 木质房屋瞬间被点燃,火焰顺着房梁快速蔓延,很快就连成了一片火海。 高温让空气急剧上升,周围的冷空气疯狂涌进来,形成了时速超过五十公里的火焰旋风。 火舌窜起几十米高,把夜空照得像白昼一样,连高空的轰炸机都能感受到下面传来的热浪。 街头的日本人四处奔逃,可火焰蔓延的速度比人跑得还快。 有人跳进隅田河想躲避,却发现河水已经被烧得滚烫,水面上漂浮着燃烧的木屑,跳下去的人很快就没了动静。 防空洞里挤满了人,可燃烧弹消耗掉了空气中的氧气,里面的人就算没被烧死,也慢慢窒息而亡。 这场轰炸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凌晨时分,最后一架B-29才掉头返航。 地面上的东京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41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彻底烧毁,26万多幢建筑化为灰烬。 街道上到处是烧焦的残骸,有的是房屋的木梁,有的是无法辨认的尸体。 日本政府花了整整25天,才把这些残骸清理干净,统计出的死亡人数超过八万,还有上百人失踪,一百多万人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 而美军这边,只损失了12架轰炸机,伤亡不到一百人。 那些藏在居民区的小作坊全被烧毁,日本的军工生产一下子断了链条。 李梅紧接着又指挥轰炸机扑向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用同样的办法把这些城市也变成了火海。 短短十天里,日军的飞机制造厂、造船厂接连被毁,炼油工业产量下降了83%,飞机引擎生产减少了7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