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大臣叫崔玉,家中养着一位名为磨勒的昆仑奴。那天晚上,郭子仪设宴款待崔玉,因自己酒量不佳,便让美艳的妻子红綃代酒。 觥筹交错,红綃与崔玉却暗送秋波,彼此眉目传情,情愫悄然滋长。 天宝十年秋,岭南番禺码头,老磨勒的粗粝手掌反复摩挲着半块槟榔壳。壳上红线已褪色,却被攥得发亮 —— 这是十年前崔玉送他的,也是他寻亲的唯一念想。 “长安来的客官说,城西有家‘忆磨酒馆’,墙上画着昆仑奴背书生越槐树哩!” 商贩的话让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时间倒回天宝元年,崔府书房的烛火下,磨勒正给崔玉包扎划伤的手指。 “郎君下次练剑可得当心,” 他黝黑的手捧着崔玉的手,动作轻柔,“当年主人把我从南洋海盗手里买下,就教我要护着您。” 崔玉笑着把半块槟榔壳塞给他:“这是岭南特产,你拿着,将来找家人也有个念想。”那时的磨勒还不知道,这半块槟榔壳,会成为他日后漂泊的精神支柱。 天宝三年秋,郭子仪府的庭院里桂香满溢,宴席就设在雕花廊下。红灯笼悬在廊檐下,映得满桌佳肴格外诱人,郭子仪端着酒盏笑道:“崔侍郎年轻有为,今日务必多饮几杯。” 崔玉忙起身回敬,刚沾了沾唇就呛得咳嗽 —— 他本就不善饮酒,脸上顿时泛起红晕。 “瞧你这模样,哪像能扛事的文官?” 郭子仪哈哈一笑,转头对屏风后喊道,“红绡,过来替我陪崔侍郎喝几杯。” 帘幕轻掀,红绡捧着酒壶款款走出,一身绛色罗裙衬得她肌肤胜雪,崔玉只觉眼前一亮,竟忘了起身。红绡给崔玉斟酒时,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杯沿,崔玉心头一跳,慌忙移开目光。 酒过三巡,郭子仪被部将缠着说军务,红绡趁机靠近崔玉,声音压得极低:“侍郎可知,郭府第三院的桂花开得正盛?”崔玉还没来得及回应,红绡已退回原位,只是在转身时,悄悄对他比了手势 —— 先伸三根手指,手掌翻转三次,最后指尖轻点胸前的菱花镜。 崔玉盯着那面铜镜,镜面映出红绡的身影,也映出自己发烫的脸颊,他悄悄把这几个手势记在心里,却没敢再多看。宴席散后,崔玉坐上马车,磨勒牵着马绳跟在车旁。 “郎君今日似乎有心事?” 磨勒的声音透过车帘传来,“方才在府外等候,见您离席时,郭夫人特意送您到廊下。” 崔玉撩开车帘,望着磨勒黝黑的侧脸,突然叹了口气:“她给我比了几个手势,我却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他伸出手,比划着红绡的动作:“三根手指,翻掌三次,指铜镜…… 你说,这会是啥用意?” 磨勒脚步一顿,若有所思地看向郭府的方向,月光下,他的眼睛微微发亮。 次日傍晚,磨勒找到崔玉,从怀里掏出张郭府地形图:“郎君,小人昨日想了一夜,三指是第三院,翻掌三次是十五月圆,指铜镜是月下相会!” 他指着图上的西墙:“上月帮郭府修水渠时,我摸清了暗哨换班时间,亥时后西墙只有两个守卫,墙边那棵老槐树能借力。” 崔玉看着地形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突然想起宴席上红绡的眼神,心头一热:“可我若真去了,被郭将军发现可怎么办?” 磨勒单膝跪地:“小人愿护郎君周全,只要您想赴约,小人定不让您出事。”后来每次越墙,磨勒都会在腰间藏着把短刀 —— 不是为了打架,是怕遇到野狗,惊了郭府的人。 天宝四年春,磨勒背着崔玉赴约时,还顺带做了件事。他发现郭府后厨有个南洋来的杂役,被管事克扣工钱还打骂,便趁夜塞给那杂役半吊钱和一张字条:“番禺码头找陈老船工,可帮你寻家人。” 那杂役后来真在岭南找到了亲人,多年后还跟人说:“当年有个黑皮肤的昆仑奴,救了我一命。”而这些,磨勒从没跟崔玉提过,在他看来,护主之外,能帮同乡也是本分。 天宝五年郭子仪提出 “以磨勒易红绡” 时,其实另有隐情。他私下召来磨勒,递过一张通关文牒:“你家郎君重情,却不懂朝堂凶险,我若强要你,他必记恨。” 文牒上写着 “岭南寻亲,沿途驿站放行”,郭子仪叹道:“你是义士,不该困在府中做奴,去寻你的根吧。”天宝十年的岭南,磨勒终于在番禺码头找到失散多年的妹妹。 妹妹抱着他哭:“哥,我以为你早没了!”磨勒把半块槟榔壳分给妹妹一半:“这是长安的郎君给的,若不是它,我撑不到现在。” 这段跨越千里的情谊,没有因时间和距离褪色,反而在岁月里,酿成了最动人的酒 —— 名为 “义” 与 “诺” 的酒,醉了千年,也暖了千年。 主要信源:(唐朝达官贵人都以拥有“昆仑奴”为傲, “昆仑奴”是哪里的人——中华网热点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