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83年的一个深夜,王石把300万,相当于现在的1亿8千万交到妻子手里:"给,

1983年的一个深夜,王石把300万,相当于现在的1亿8千万交到妻子手里:"给,这是我挣的,我厉害吧!"妻子淡淡地说:"厉害,厉害,我告诉我爸去。"王石叹口气!一种悲伤深深袭来。 王石这人,出生在1951年的广西柳州,家里条件一般,父亲从军人转业进了郑州铁路局,母亲是锡伯族人。说起来,他小时候跟着爸妈东奔西跑,铁路边上长大,耳濡目染那股不服输的劲头。17岁就参军去了新疆戈壁,开重卡五年,风吹日晒的日子磨出他的韧性。复员后考上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毕业分到广州铁路局当技术员。那时候的他,日子过得稳当,但总觉得缺了点啥,铁饭碗握在手里,却憋不住想闯荡的心。 1977年,王石在广州铁路局认识了王江穗,两人很快就结婚,生了个女儿。王江穗家底不薄,她爸王宁在广东任职,这层关系让王石起步时少走弯路。1980年,他考进广东省外经贸委,管招商引资,办公室里天天对着文件算数据。工作稳定,可他坐不住,1982年一咬牙辞职,南下深圳加入特区发展公司。那年他31岁,手里攥着3万元启动资金,眼睛盯着新兴的市场机会。深圳那时热火朝天,他抓住了玉米贸易的空子,从广西农民手里低价收玉米,转手卖给本地养殖户,八个月下来,利润滚到300多万。这笔钱,在80年代就是天文数字,够很多人一辈子嚼用。 那个深夜的场景像根刺扎进心里。三百万元现金沉甸甸地堆在桌上,妻子平静的反应却让整间屋子空气凝固。她转身要去找父亲报喜的举动,不经意间揭开了这段婚姻里隐秘的裂痕。这个男人拼尽全力的证明,在家族背景前显得单薄无力。 深圳建设初期的工地上,推土机的轰鸣声昼夜不停。王石踩着满地碎石穿梭在工地间,衬衫领子浸着汗碱。当时特区刚成立三年,全市建筑工地不到两百个,他硬是靠两条腿跑遍了大半个深圳的养殖场。第一批玉米订单来自广西百色山区,他亲自跟着货车在泥泞山路上颠簸三天两夜。 玉米生意看似简单,里头的门道却要拿命去搏。有次台风过境,二十吨玉米堆在露天货场,他带着工友冒雨苦干整夜。雨水混着汗水顺着下巴直流,麻袋磨破的掌心渗着血丝。第二天客户来提货时,这个浑身湿透的汉子正蹲在仓库门口啃冷馒头。 当年深圳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过五百元,王石这单生意净利能顶六千个农民全年收入。但数字背后的艰辛从不为人知,深夜的盘山路,货场的老鼠,被汗水浸得发硬的工装,这些都被埋在了辉煌的成功故事下面。 婚姻生活渐渐显出它本来的模样。王江穗习惯性地把丈夫的每个决策都转述给父亲,连公司招聘新人都要经过岳父点头。有次家庭聚会,王宁当着亲友的面点评生意经,王石安静地坐在角落,指节捏得发白。那个在戈壁滩开过重卡的男人,此刻像被囚在笼中的困兽。 转折发生在1984年春天。王石带着全部家当创办万科前身,这次他坚决拒绝岳父提供的资源。公司开张那天只有四名员工,租来的办公室连暖气都没有。他们从进出口代理做起,每个合同都是王石喝着白酒在饭桌上谈下来的。 这个男人开始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1988年万科改制上市,成为深圳第一批股份制企业。当交易所的铜锣敲响时,王石突然想起五年前那个夜晚,想起妻子那句轻飘飘的夸奖。现在他站在这里,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 成功的企业家很多,但像王石这样在时代浪潮中挣脱束缚的却少见。他从不是那个年代最聪明的商人,却是最懂得如何把伤痛转化成动力的那个。戈壁风沙磨出来的倔强,最终化作商海沉浮中的定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