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温铁军教授那句“国有资产是几千万先烈用命换来的,是全民所有的。如今你要私有化,要据为己有,那好,你把命还给人家!”真是一下子说到人心坎里,听着就让人心里发颤。 为什么这句话有如此大的冲击力?因为它瞬间将一个看似冰冷的经济学问题,拉回到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历史温度的维度。 在许多讨论中,国有资产常常被简化为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串串数字,是“效率低下”、“包袱沉重”的代名词,似乎只要贴上“市场化”的标签,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但温教授的话提醒了我们,这些工厂、矿山、土地,并非凭空产生的。它们背后,是无数在战火中倒下的身影,是几代人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用汗水、青春甚至生命浇灌出的家底。这份资产的原始股,是用生命认购的。 这份沉重的历史记忆,构成了温教授那句话的道德基石。它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质问:你凭什么?凭什么将这份集体牺牲换来的成果,转化为少数人的私产? 这个“凭什么”,不是在问法律程序是否完备,也不是在问交易价格是否“公允”,而是在问最根本的正当性。 当一个人试图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时,我们要求他物归原主;而当这份东西的“原主”是几千万无法开口的先烈时,温教授给出了那个最决绝的答案——“你把命还给人家!”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条件,从而彻底堵死了任何道德上站不住脚的私有化路径。 当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永远活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确实有大量国有企业因为机制僵化、效率低下而陷入困境,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抓大放小”、“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应运而生。这在当时被看作是盘活存量、提高效率的必要之举。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偏差。 一些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的漏洞,通过“管理层收购”(MBO)等方式,以极低的价格将优质的国有资产收入囊中,一夜之间完成了从“管家”到“主人”的华丽转身。 这种“化公为私”的过程,正是温教授那句话所痛斥的现实写照。它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在瓜分家底,其背后是对历史和民众的背叛。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那就是“全民所有”在实践中如何体现。理论上,每个公民都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之一,但在现实中,谁又能真正行使这份所有权呢?当一家国企决定改制、出售时,作为“主人”的我们,有多少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这种所有权的虚置,恰恰为少数人的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温教授的话,就像一声惊雷,不仅是在谴责那些“硕鼠”,更是在拷问整个制度设计:我们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确保这份“带血的资产”真正服务于全民,而不是被少数人觊觎和侵吞? 如今,关于国企改革的讨论仍在继续,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产证券化等新的探索不断推出。这些尝试无疑是为了让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中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温铁军教授的这句话都应该像一座警钟,时刻被敲响。它提醒着所有决策者和执行者,在谈论效率和利润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这些资产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道德责任。 那么,在今天这个追求效率和发展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带血的资产”?是应该用纯粹的市场逻辑去衡量它们的价值,还是应该始终将那份沉重的历史记忆放在首位? 当发展的列车高速前行时,我们是否应该偶尔停下来,听听那些来自过去的声音?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2025年,记者问郎酒的董事长汪俊林:“你每天喝几杯白酒?”汪俊林摇摇头:“我一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