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仁波切说:“我们总想着控制念头,让不好的消失,就像要赶走天空的云一样,可越用力越被念头牵着走。其实念头就像云,有它自己的生灭规律。”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常常试图掌控自己的思绪,却往往被其反制。 不妨让我们看看那些名人的故事,从中汲取启示。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当他首次被贬黄州时,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甘。 他拼命想要摆脱这种被贬的痛苦念头,告诉自己要豁达,要放下。 然而,这些负面的想法却如影随形,越是想要驱赶,就越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那段时间里,苏轼表面上强装镇定,努力让自己融入当地的生活,但内心的挣扎却从未停止。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自己时常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前途一片迷茫。 这种被念头牵着走的状态,让他的生活陷入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中,创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越是想控制某些不好的念头,就越容易被其束缚。 心理学上的“白熊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我们刻意去抑制某个念头时,它反而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苏轼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与念头对抗往往是徒劳的,只会让我们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待念头有着独特的智慧。 有一次,庄子在濮水岸边垂钓,楚王派两位大夫前来邀请他入朝为官。 这一消息在常人看来,或许是求之不得的机遇,但庄子却没有立刻陷入对功名利禄的思考和纠结中。 他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这件事,就如同看待天空中自然飘过的云朵。 他知道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自由和逍遥,对于入朝为官的念头,他既没有刻意抗拒,也没有盲目接受。 他只是静静地觉察着自己的内心感受,顺应着自己的本心。 最终,他婉拒了楚王的邀请,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这种顺应念头生灭的态度,让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就像一位智慧的观察者,看着念头如云朵般来来去去,却不被其左右。 我们也应该学习庄子的这种心态,当念头出现时,不强行干预,而是以一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出家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然而,他在功成名就之时,却选择了出家修行。 在出家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 曾经的繁华生活和社会地位在他的脑海中不时浮现,这些念头如同乌云一般,试图遮蔽他内心的宁静。 但弘一法师并没有被这些念头所困扰,他选择了放下对过去的执着,接纳当下的自己。 他通过修行和冥想,逐渐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如水。 他把每一个念头都看作是修行的契机,当负面念头出现时,他就用慈悲和智慧去化解。 最终,他在修行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弘一法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放下与念头的缠斗,回归内心的平静,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不再被念头所左右,而是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时,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念头如天上的云,有其生灭的自然规律。 我们常常像苏轼一样,试图控制念头,却适得其反;而应该学习庄子,顺应念起念灭;更要如弘一法师一般,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 故而,让我们不再与念头苦苦对抗,而是以一种豁达和从容的心态去看待它们。 当我们学会与念头和谐共处时,就能在人生的天空中,看到更加湛蓝的色彩,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安宁。
刷到《沉默的荣耀》这段真的绷不住!老照片里的他们,微笑着面对死亡……195
【1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