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老人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纸条说道。 2015年,杨明荣迈着有些吃力的步子走进孝感市政府大厅,他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一张纸,这张纸上写的正是85年前红军写下的借条,上面清楚记录着借款400块大洋的内容。 要知道,在1930年,400 块大洋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一户普通人家维持好几年的生活,而对当时缺衣少食的红军来说,这笔钱更是急需的物资能解部队的燃眉之急。 不过,借钱给红军的杨明荣的爷爷杨长银心里却有着另一番想法,他觉得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自己拿出这些钱支持革命根本算不上什么,就没想着要把钱要回来。 所以在杨长银心里,这张借条的 “债务价值” 早已不存在,更像是一张 “捐款收据”,可85年过去,这张原本被当作 “纪念” 的纸对杨明荣来说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他要拿到这笔钱为患了重病的妻子治病。 最终,孝感市政府也经过核实,按照一定比例给杨明荣兑付了4万元。 其实,这张借条的价值不在于金额的数量,更在于它承载的 “道德契约”,当年杨长银愿意拿出几乎所有积蓄借给红军,是源于他对红军的信任,他打心底里相信,红军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队伍,不会辜负老百姓的支持。 而代表红军借钱的徐杏,也用行动守住了这份信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没有因为情况紧急就省略手续,反而坚持写下借条,这正是红军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纪律的真实体现,这不仅仅是一次借钱,更是红军对老百姓作出的庄严承诺。 85 年后,这份承诺得到了兑现,政府接到杨明荣的诉求后,没有丝毫推诿,立刻成立专门小组核实借条的真实性。 除了兑付 4 万元,政府还为杨明荣办理了低保,提供了医疗救助;村里也帮他盖了新房,还送上了荣誉证书。 这张借条也从杨家的 “传家之物”,变成了一份承载国家记忆的凭证,85 年间,杨家三代人把它小心地藏在箱底,它不仅记录着杨家的坎坷生活,更承载着一家人对革命的信念。 当杨明荣把借条公之于众时,这段尘封的往事也不再只是杨家的私人记忆,更成了那个年代无数普通人默默支持革命的缩影。 如今,这张借条被珍藏在孝感市博物馆里,它不再是一张简单的欠条,而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一段鲜活的 “红色记忆”。 信息来源:荆楚网 湖北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金额400大洋
[微风]“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
千浅挽星星
2025-10-07 08:41:15
0
阅读:161
沧浪客
400大洋和4万购买力差距有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