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铁”!别再谈什么航母、导弹了,谁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掌握了“无限能源”。 这背后,是四代科研人啃了五十年的硬骨头。1973年中科院在合肥科学岛启动聚变研究时,条件简陋到初代研究者要“背着馒头出国学习”,国际会议上只能坐在角落。 李建刚院士带领团队时,实验室常年备着行军床,军大衣一盖就能睡着,实验喇叭一响立刻惊醒,20年间失败过5万次也没放弃。 2025年1月,他们的EAST装置终于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的稳态运行,这个纪录意味着人类离“烧得住、烧得久”的聚变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无限能源”的说法绝非空谈。核聚变的燃料氘藏在海水里,每升海水含30毫克氘,聚变释放的能量抵得上340升汽油,地球上海洋储备够人类用26万年。 更关键的是它清洁无核废料,安全性比现有核电站高百倍。2025年合肥在建的BEST紧凑型装置,计划2027年展示聚变发电技术,全球第一盏聚变能源灯有望先在中国点亮。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星环聚能等企业已获得数亿元融资,目标2032年实现商用聚变堆。 外界热议的“烧穿航母”,本质是能源与武器的逻辑闭环。激光武器精度高、速度快,但一直受限于能耗。美国最先进的舰载激光系统,每秒耗电300度,冷却设备要装三辆卡车,实战中射程常因环境缩水一半。 中国“寂静猎手”激光武器虽在沙特击落过13架无人机,但用普通电源时威力仍有限。核聚变恰好能补上这个短板——一旦实现稳定供能,激光功率可飙升至兆瓦级,相当于1000个微波炉同时运作,烧穿航母甲板不再是理论推演。 但把推演变成现实还有多远?当前EAST的突破只是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跨越,距离小型化、可移动的舰载聚变反应堆仍有距离。美国2022年曾宣布聚变“点火成功”,但只是一次性爆发,成本高到难以想象。 中国的优势在于稳定性持续突破,且掌握核心技术——EAST国产化率超90%,拥有近2000项专利,为ITER国际项目研制的磁体馈线系统被称为“生命线”。这种技术积累,让中国在聚变赛道上已从“跟跑”追到“部分领跑”。 军事格局的改写会是渐进的,而非瞬间颠覆。美国11艘航母的HY-100钢装甲能扛导弹,却挡不住持续的高能激光照射,兆瓦级光束10秒就能烧出半米大洞,瘫痪舰载机起降。 中国已研制出能承受550兆瓦能量的硒镓钡晶体,技术指标是美国的20倍,且自适应光学系统能修正大气扰动,盐雾沙尘都不影响打击精度。更重要的是,激光以光速传播,航母根本没有变轨规避的时间,传统防御网在它面前形同虚设。 可控核聚变的终极意义,早已超越军事竞争。它能终结能源掠夺带来的冲突,让人类摆脱化石燃料依赖。四代科研人接力攻关,不是为了“烧穿航母”,而是为了点亮清洁能源的未来。 那些深夜调试设备的身影,那些被磁场辐射影响仍坚持的研究者,才是“人造太阳”真正的光芒所在。 这项技术的竞争,拼的是耐心与坚守。谁能先突破工程化瓶颈,谁就能掌握未来的战略主动。这不是科幻片里的场景,而是正在科学岛上一点点实现的现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为什么中国开始对美国步步紧逼,因为我们看透了苏联解体的本质,而现在,我们正在让美
【1评论】【3点赞】